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0篇
  免费   114篇
公路运输   701篇
综合类   719篇
水路运输   577篇
铁路运输   454篇
综合运输   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71.
原始的BWBN模型无法很好地描述钢筋混凝土(RC)柱在水平和竖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刚度、强度退化以及正负向滞回不对称现象,为了描述这些现象,对原始BWBN模型进行修正.结合16根定轴力柱子的滞回数据,利用改进Park-Ang损伤模型计算柱子强度退化、刚度退化与累计损伤的关系,并相应地对原始模型相关项进行了修正.此外,对变轴力柱用轴力分级插值以及正负向单独计算损伤的方式来考虑变轴力的影响.最后,利用定轴力、变轴力试验数据以及OpenSees的模拟数据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并计算模型识别数据与试验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均为强相关,说明模型适用性良好.改进的变轴力BWBN模型能较好地考虑轴力变化对柱子侧向滞回性能的影响,这对于拓宽混合试验应用范围以及实现变轴力柱混合试验有一定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对未来变轴力恢复模型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72.
273.
274.
为了研究生物滞留带构造参数及组合方式对其渗蓄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判定生物滞留带渗蓄效果的评价指标,并对16组不同构造的生物滞留带开展模拟降雨径流正交试验,研究了种植土和填料层成分及含量、透水土工布位置、砂层颗粒级配和构造厚度对生物滞留带渗蓄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生物滞留带渗蓄效应程度大小的排序为:砂层级配>填料层成分和含量>结构层厚度>土工布位置>种植土成分和含量;生物滞留带最佳组合形式从上至下依次为:20 cm厚种植土,35 cm厚填料层(其中珍珠岩、蛭石、土壤和砂的体积占比为10%、5%、10%和75%),10 cm厚砂层(其中砂层颗粒级配为0~0.5 mm占15%、0.5~0.7 mm占40%、0.7~1.0 mm占30%、1.0~2.0 mm占15%),20 cm厚砾石层以及不设置透水土工布.   相似文献   
275.
为降低带外伸跨的钢桁梁悬索桥主桁杆件疲劳应力幅,研究不同结构体系对主桁杆件疲劳应力幅的改善效果。从杆件疲劳应力幅和竖向刚度的角度给出最佳方案;并从线路坡度与曲率的角度,研究该方案对列车走行过程中线路的影响,进而确定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去除桥塔处的刚性竖向支座,换成吊在主梁下弦节点的弹性吊索,能有效地降低桥塔位置处上弦杆和主梁梁端下弦杆的疲劳应力幅,且主梁的竖向刚度较理想,对列车走行线路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76.
Ye  Qian  Kim  Hyun 《Transportation》2019,46(5):1591-1614

Much of the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has examined the vulnerability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To identify appropriate and operational measures of nodal centrality using connectivity in the case of heavy rail system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t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s in the form of a Degree of Nodal Connection (DNC) index. The DNC index facilitates a reevaluation of nodal criticality among distinct types of transfer stations in heavy rail networks that present a number of multiple lines between stations. Specifically,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ransfer stations—mandatory transfer, non-mandatory transfer, and end transfer—and a new measure for linkages—link degree and total link degree—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l networks when we accurately expose the vulnerability of a node. The concept of partial node failure is also introduced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of complete node failure scenarios. Four local and global indicators of network vulnerability are derived from the DNC index to assess the vulnerability of major heavy rail network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DNC indexes can inform decision makers or network planners as they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resilience of multi-hubs and multi-line networks in a comprehensive but accurate manner regardless of their network sizes.

  相似文献   
277.
Sun  Mingdong  Shao  Chunfu  Zhuge  Chengxiang  Wang  Pinxi  Yang  Xiong  Wang  Shiqi 《Transportation》2022,49(5):1409-1439
Transportation - The market penetration rate of electric vehicle (EV) is on the rise globally. However, the use behaviors of private EVs have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 in part due to the lack of...  相似文献   
278.
陆鹏  朱奎  马有福  邵杰 《船舶工程》2020,42(11):71-74
船用柴油机采用水下排气方式具有降低排气噪声、改善舱外空气质量等优点,在大型豪华游轮等特殊船舶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为防止海水由排气管倒灌入柴油机造成事故,需弄清水下排气管内水倒流发生的条件。对大管径垂直管防止水倒灌临界条件即完全携带点的已有认识较为统一,而对小管径垂直管仍未有清晰的认识。在管径25~100 mm范围对垂直管的完全携带点进行了实验,探究了小管径垂直管的完全携带点预报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小管径范围,垂直管完全携带点对应的临界表观气速随管径增大而升高,但气相Wallis数随管径增大而减小,说明Wallis数过度关联了管径对临界表观气速的影响。基于气相Kutateladze数和无量纲气相黏性,对小管径垂直管提出了新的完全携带点预报模型和相应实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279.
文章简要介绍了毕威高速公路填方路基段钢波纹管涵与盖板涵的经济性分析,并总结了钢波纹管涵应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80.
王峻  李明  王育江  田倩  李世龙  李敏 《隧道建设》2022,42(9):1514-1520
为解决工作井侧墙混凝土收缩开裂及侧墙顶部与环框梁结合部位不密实而引起的渗漏问题,首先,采用考虑材料、结构、环境、施工等多因素耦合机制模型,[JP2]量化评估混凝土开裂风险,提出抗裂性控制指标; 然后,通过综合运用黏度调控、水化历程与膨胀历程双重调控技术,实现了工作井侧墙中低胶材混凝土自密实性能与抗裂性能协同; 最后,结合入模温度控制、冷却水管、控制布料间距与浇筑速率以及保温保湿养护等工艺措施,提出了超长大体积、分步浇筑的工作井侧墙抗裂防渗成套技术方案。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工作井侧墙与环框梁结合密实,单边最大长度为53.6 m、一次性浇筑累计长度达120 m、厚1.5 m的工作井侧墙未出现裂缝及渗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