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1篇 |
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659篇 |
综合类 | 690篇 |
水路运输 | 735篇 |
铁路运输 | 405篇 |
综合运输 | 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62篇 |
2011年 | 159篇 |
2010年 | 174篇 |
2009年 | 169篇 |
2008年 | 158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89篇 |
2005年 | 156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针对焊接机器人应用于海洋工程领域厚板焊接中的可行性和焊接工艺进行研究,设置焊接方案和技术参数并进行分析.采用海洋工程领域常用的高强钢Q460E,对焊接机器人焊接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侧壁停留时间"进行试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焊前预热温度为150℃,焊接速度为190mm/min~210mm/min,焊后后热温度为250℃,保温2h,同时配合焊接机器人摆动速度250 mm/min、侧壁停留时间1.2 s~1.4 s时,能获得良好的焊接接头,抗拉强度达到620 MPa,屈强比达0.8.在侧壁停留时间为1.2 s~1.4 s的情况下对预热温度分别为120℃和90℃的工况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当将预热温度降至90℃时,焊缝冲击韧性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对于对结构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推荐采用该预热温度. 相似文献
143.
144.
145.
通过分析、总结深圳港妈湾港区#5~#7泊位与周围已建结构衔接设计的技术原则、影响要素、主要对策和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提出新老结构衔接设计应着重关注的结构、地质及补充勘察等问题,供类似新老结构衔接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6.
147.
目前,水下分布式远程感知技术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备受各主要海军国家的重视,预期在未来5~10年内将会有重大进展。但水下分布式远程感知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从基础、理论到实践的众多课题,包括系统构成和运用的概念,分布式传感器阵对目标的探测、分类和识别,固定、可部署传感器和移动节点构成的传感器场的配置,水下分布式网络的通信和控制,以及系统的部署和保障等。本文讨论水下分布式远程感知系统的基本组成,实现系统功能所面临的主要挑战,需要关注的主要关键技术,并提出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8.
介绍了多电平变换技术的发展,对多电平逆变器的电路结构以及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了其优缺点.最后介绍了多电平逆变技术在高电压大功率的变频调速、有源电力滤波装置和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9.
隧道反射地震法超前探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是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一些方法或手段预测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不良地质体或地质界面的位置、性质和规模,为安全、快捷、持续施工采取防范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在详述隧道反射地震法超前探测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地下全空间情况下,震源与接收点之间的地震波场运动关系,讨论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较全面地总结隧道反射地震法超前预报时距曲线规律。同时开发一套隧道反射地震法超前探测数据处理系统(TRSP1.0),该系统涵盖波形处理、正演模拟、成像处理和岩石动力学参数提取等功能模块,给出合理的处理流程。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测试验证,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0.
针对智能车辆三次B样条曲线换道轨迹规划算法中控制点位置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NSGA-II的换道 轨迹优化方法。采用三次B样条曲线规划了智能车辆换道轨迹,在低、中、高车速工况下,以换道轨迹长度及轨迹平均 曲率为优化目标,采用NSGA-II多目标优化算法对三次B样条曲线换道轨迹的控制点位置进行优化。为了验证优化后轨 迹的可行性,进行仿真与实车验证。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车速工况下,优化后换道轨迹在平均曲率、轨迹长度均有所 减小,纵向位移与平均曲率分别减少了12.5%和12.0%、12.5%和40.0%、8.3%和15.4%;在联合仿真场景中,在10 m/s、 20 m/s的低速、中速工况下,优化后轨迹跟踪最大横向误差小于0.1 m,在30 m/s的高速工况下,优化后轨迹跟踪最大横向 误差不超过0.3 m;在实车验证中,优化前轨迹跟踪最大横向误差接近0.5 m,优化后轨迹跟踪最大横向误差不超过0.4 m, 较优化前横向误差降低了20%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