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9篇
  免费   280篇
公路运输   1535篇
综合类   1739篇
水路运输   1372篇
铁路运输   940篇
综合运输   16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399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381篇
  2007年   485篇
  2006年   448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51.
文章首先综合分析的当前国内乘用车市场形势,提出汽车感知质量提升势在必行,接下来分析了行业内主流的用户调研手段,研究了用户调研与感知质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用户调研信息对感知质量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2.
集料-沥青界面强度实验,集料-沥青界面黏合机能影响要素分析,孔隙水压对沥青复合料的损坏原理。本研究经过界面拉拔实验,分析沥青老化、温度和水分等要素对集料-沥青界面黏合机能的影响,探讨车辆载荷作用下孔水压对集料-沥青黏合机能的影响及损坏原理,以为同类沥青复合料路面工程应用提供研究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3.
为实现车辆自主避撞,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提出一种基于线性路径跟踪控制的换道避撞控制策略。为实时确定制动和换道时机,获取跟车状态下自车和前车车速、加速度、相对距离以及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计算制动安全距离和换道安全距离,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引入制动危险系数B和换道危险系数S评估制动与换道风险,使得车辆发生追尾碰撞的危险程度和主动干预阈值更直观。根据车辆期望横向加速度和期望横向位移的变化特性,采用5次多项式法规划符合驾驶人换道避撞特性的避撞路径。为保证换道避撞过程中驾驶人的安全舒适,采用最大横向加速度约束换道避撞轨迹。为实现对换道避撞路径的线性跟踪控制,保证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横摆稳定性,基于车辆稳态动力学模型建立前馈控制,结合线性反馈控制消除换道路径的位置和横摆角偏差,修正参考路径实现直车道场景追尾避撞控制。仿真和实车交叉验证试验表明:根据车辆期望横向加速度和期望横向位移建立的符合驾驶人换道避撞特性的五次多项式换道路径与驾驶人实际换道避撞路径基本吻合,结合碰撞时间和车间时距的制动避撞控制策略能够在保证车辆行驶安全舒适性的同时有效避免车辆追尾碰撞,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4.
为研究浆体流变特性对透水混凝土力学与透水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减水剂与增黏剂掺量的变化调配出5种不同流动度及6种不同塑性黏度的水泥浆体,并固定浆集比配置出对应的透水混凝土。采用光学显微镜图像分析透水混凝土中骨料颗粒表面浆体裹附层厚度,以水泥浆体的拉拔黏结强度表征浆体与骨料的黏结强度,在研究浆体流动度及塑性黏度对浆体拉拔黏结强度、骨料颗粒表面浆体包裹层厚度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浆体流变特性对透水混凝土抗压、抗折强度、空隙率以及透水系数的影响规律,揭示出浆体流动度与塑性黏度对透水混凝土力学与透水性能的作用原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浆体流动度及塑性黏度的增加,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而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则随着浆体流动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浆体塑性黏度的增加逐渐增加;结合浆体流变性能对浆体自身拉拔黏结强度及骨料颗粒表面浆体包裹层厚度的影响发现,浆体流变特性主要通过影响浆体自身黏结特性而作用于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通过影响骨料颗粒表面浆体包裹层厚度及其分布状态而作用于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在进行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可以通过调控浆体的流变特性,达到兼顾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与透水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5.
The phase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wer source of an underwater glider propelled by the ocean's thermal energy is the key factor in glider attitude control. A numerical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nthalpy method to analyze the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process under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s. Phase change is not an isothermal process,but one that occurs at a range of temperature. The total melting time of the material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surrounding temperature. Whe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rroundings decreases 8 degrees,the total melting time increases 1.8 times. But variations in surrounding temperature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of phase change,and the slope of the temperature time history curve remains the same. However,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phase change is completed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hase change process is also affected by container size,boundary conditions,and the power source's cross sectional area. Materials stored in 3 cylindrical containers with a diameter of 38mm needed the shortest phase change time. Our conclusions should be helpful in effective design of underwater glider power systems.  相似文献   
156.
钱杰  李娣  徐晓雪 《上海公路》2021,(1):100-103
增加水泥桥面铺装下层的模量,有利于提升沥青铺装结构的耐久性.现从水泥桥面沥青铺装层路用性能出发,提出了针对结构增强型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通过沥青改性与级配优化,开发了适用于水泥桥面铺装下层的结构增强型沥青混合料,并开展了性能试验研究.结果 表明:研发的高强密水沥青混合料可以有效提高路面的抗车辙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7.
刘煜  周锐  赵杰 《汽车电器》2021,(2):7-11
电动汽车属于汽车行业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随之产生的汽车安全问题也逐渐增多。电池舱属于复杂环境,易出现着火事件,本文开展多传感器融合车载电池舱灭火方法研究,运用温度、烟雾浓度传感器实现对火灾的实时监测。设计贝叶斯网络模型,并考虑到了传感器失效及误报,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良好的响应速度及稳定性,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8.
为改善城市常规公交运营效率,提出基于模拟退火-自适应布谷鸟算法的公交调度优化模型.通过结合线路实际客流数据反映的客流特征,建立考虑公交公司和乘客双方利益的公交调度优化模型;改进布谷鸟算法固定步长并加入模拟退火算法退火操作,设计模拟退火-自适应布谷鸟算法,改善寻优过程中跳出局部最优解而全局寻优的能力;以福州125路公交线...  相似文献   
159.
基于红外路径识别的智能车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一种基于模拟式红外光电传感器路径识别的智能车控制系统,使用飞思卡尔公司16位单片机MC9S12DG128为核心控制单元,采集红外传感器信号智能分析导引线路径信息,自动控制舵机转向,并对智能车的直流驱动电机实现PID调速控制。  相似文献   
160.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上主要以“填鸭式”授课模式讲授,很多专业课缺乏连续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以至于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得到运用。本论文将研究如何把“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认证培训”“带薪预就业实习”的有机结合,运用在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为应用型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