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8篇 |
免费 | 6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75篇 |
综合类 | 185篇 |
水路运输 | 165篇 |
铁路运输 | 142篇 |
综合运输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有限元计算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的DP盖帽混凝土本构模型,并结合某边坡置换洞加固工程实例,建立其边坡潜在滑块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采用DP模型与DP盖帽模型分析置换洞的弹塑性破坏程度,对比分析评价其加固效应。研究发现:新开发的DP盖帽模型可成功应用于软件计算中;采用DP模型计算所得安全系数约1.45,采用DP盖帽模型计算所得安全系数约1.41,说明在置换洞加固后存在部分双轴压坏和少量三轴压坏情况,且证明DP盖帽模型能够比DP模型更为精准地考虑混凝土破坏情况,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
93.
94.
降雨在道路表面形成的水膜可显著降低轮胎与路面接触部分的摩阻系数,水膜厚度的增加使得车辆易发生水滑等交通事故.为评价道路表面因降雨形成的水膜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研究提出一种路面水膜厚度的检验评价方法.以我国海南省降雨量数据为依据,提出了公路几何设计中检验路面水膜厚度的降雨强度取值.从行车安全角度出发,提出了降雨条件下路面水膜厚度的限值标准,以一条高速公路的设计为例,检验了道路几何线形设计对应的路面水膜厚度,对不满足限值的路段给出了优化设计建议.结果表明,公路几何设计中检验路面排水的降雨强度可取高峰小时降雨量50mm/h;检验路面水膜厚度的限值标准可取一般值2.5 mm,极限值4 mm;水流路径长度最大不超过60 m. 相似文献
95.
Matlab在《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娅莉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123-125
在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教学中引入Matlab,不仅有利于本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还可以进一步掌握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系统的知识。 相似文献
96.
97.
为铁路移动设备通过GPRS、Internet、网络动态隔离系统、铁路内部骨干计算机网实现与地面局域网间的实时数据通信,从实用、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设计公用网与铁路专用网安全互联、移动设备与地面网络可靠互通的铁路移动信息传输安全平台。该平台硬件系统由内外网通信服务器、行车监控及业务系统设备为主的时实监控和传输设施组成,平台软件系统主要由外网传输处理子系统、内网传输处理子系统、管理监视子系统构成。将GPRS数据接入点部署在铁路局,每个铁路局设立统一的外网通信服务器,作为各个业务系统地面数据处理中心,承担所有应用系统车、地间和内、外网间的数据交换任务,使各应用系统中所有从GPRS下载的实时信息统一由铁路局外网通信服务器接收,再经网络安全传输平台进入铁路运输生产系统,提供给各个相关责任部门使用,从而确保铁路第6次大提速的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98.
路面的动态特性是目前各国研究的热点,其中动态模量又是这一特性的一个基本参数。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FWD野外动态模量的各种反算方法及其优缺点,并论述了基于静力层状弹性体理论的路面动态模量反析程序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合理性,最后提出用有限元反析路面模量及在我国开展此项研究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9.
100.
以地铁隧道穿越西安三类勘察场地的地裂缝为研究原型, 分析了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了三类场地地裂缝不同活动量值引起的地层应力场、破坏区域和位移场的变化特征, 计算了地裂缝的影响区域范围, 解析了地裂缝带活动对地铁隧道结构产生的破坏特征, 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地裂缝活动造成其两侧地层的竖向应力呈近似反对称的分布形态, 地层应力的变化增量随上盘沉降的增加而增大; 通过综合分析位于地铁隧道拱顶和拱底埋深处地层的竖向应力变化特征, 得到三类场地地裂缝上盘和下盘的主要影响范围分别为0~20m和0~15m, 经对比验证, 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一致; 下盘靠近地裂缝的区域发生剪切破坏, 且破裂逐渐向上扩展, 最终形成一条与地裂缝呈18°夹角的剪切破坏包线, 其中间包含的范围为剪切破坏的集中区域; 地裂缝活动导致两侧土体发生位移突变, 形成2个类似“活动楔体”的变形区域, 且该区域范围逐渐扩大; 上、下盘隧道的差异沉降随着地裂缝错动量的增加而增大, 当地裂缝活动量达到20cm时, 造成整体式地铁隧道呈“S”破坏形态; 为适应三类场地地裂缝活动引起的大变形, 建议地铁隧道结构采用分段设置特殊变形缝加柔性接头处理等措施进行设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