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2篇
  免费   180篇
公路运输   1050篇
综合类   1264篇
水路运输   1047篇
铁路运输   671篇
综合运输   13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简要说明了客车全承载车身技术的重要性和全承载车身的优越性;阐述了全承载车身的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最后详细说明了全承载车身结构的特点及优点,使我们对于全承载车身结构技术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2.
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对焊钉单纯受剪力作用和拉剪组合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得到在不同拉力作用下焊钉的荷载-滑移曲线,进而分析结构的应力分布状态、破坏形式以及混凝土损伤等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焊钉承受的拉拔力越大,焊钉就越早进入弹塑性阶段,焊钉的极限承载能力就越低.单纯受剪力作用的焊钉承载能力要优于拉剪共同作用下的焊钉,当拉拔力分别为0.2T_u、0.4T_u和0.6T_u时,焊钉的极限剪力值与单纯受剪相比分别下降了2.77%、11.66%和24.48%.焊钉拉剪极限承载力有限元计算值与Takami和McMakin的建议公式计算结果较为接近,能够反映焊钉的真实受力状况.本研究结果对全面了解焊钉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薛志武 《水运工程》2020,(11):199-204
针对无覆盖层地质下钻孔灌注桩施工常用的满铺平台法和人造基床法存在成本高、工效低等问题,依托巴基斯坦中电胡布煤码头工程,提出基于桩顶支撑步履式顶推平台的钻孔桩一体化施工技术,实现恶劣海况和无覆盖层条件下钻孔桩高效施工。采用ANSYS软件对顶推平台施工全过程进行受力分析,研究施工过程的关键控制参数和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桩顶支撑步履式顶推平台在不同荷载和工况组合下结构强度和刚度均能满足施工要求,为钻孔桩一体化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可移动平台基础。  相似文献   
64.
京杭运河是我国纵贯南北的内河水运大通道,浙江段担负着我省经济发展所需大众货物的运输任务。文章运用资源节约型航道建设理论,在京杭运河浙江段提升改造工程中进行实践,为其他航道提升改造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65.
66.
SK?2型双块式混凝土轨枕是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中的重要预制件,单一生产厂日均产量达到800~1400根,但目前的人工检测方式无法满足双块式轨枕的出厂检验要求。本文提出的双块式轨枕外形质量快速检测系统可满足TB/T 3397—2015《CRTS双块式无砟轨道混凝土轨枕》的出厂检验要求,与双块式轨枕生产线相匹配,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实现了双块式轨枕全参数、自动化、智能化检测。检测数据自动上传至生产管理平台,可对双块式轨枕生产质量进行跟踪管理。  相似文献   
67.
由于粉煤灰地层本身工程性质较差,隧道开挖时不同工序及支护方式的变化也极易影响掌子面的稳定及支护结构的安全.本文结合盐坪坝隧道埋深浅、跨度大、穿越不良地层粉煤灰地层的特点,对浅埋暗挖大断面隧道工程中常用的地层预加固方式做简要介绍并分析其适用性,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粉煤灰地层大断面连拱隧道的预加固技术,主要采用高压旋喷桩对穿越粉煤灰地段实施地表加固,从现场施工情况来看,盐坪坝隧道现已成功贯通,期间没有发生掌子面坍塌、地表沉陷等情况.  相似文献   
68.
针对管道中心线地理坐标信息的测量需求,基于惯性导航原理,研制了以管道内检测器为载体的管道中心线测绘内检测设备,并将其与漏磁内检测器结合进行工程应用。选取了5处已知点对测绘结果进行了验证,测绘结果和实际验证结果表明:研制的惯性导航内检测器能够准确测绘管道中心线轨迹坐标,在校验点间距约为2 km时,5个距校验点约1 km的已知点的平均测绘误差约为1.8 m;通过将惯性导航检测器与漏磁检测器的组合使用,可有效获取管道缺陷的地理坐标信息,提高了管道内检测缺陷检测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69.
薛杉 《北方交通》2012,(5):140-144
通过对辽宁等北方省份高等级公路中分带防眩设施的几种典型应用方式的比较,详细分析了每种中分带防眩设施的优缺点,提出了中分带防眩设施选型需要考虑的防眩、景观、投资等多种因素,为项目决策单位提供详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7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a concept design process for an automotive body structure using technical information on the major joints and members of vehicles. First, in order to collect the technical information on major joints and members, 17 vehicles were selected using benchmark data. The collected technical information for the selected vehicles was the cross sectional shapes of each joint and member which were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joint stiffness, crashworthiness and static stiffness of the member to make a database along with cross section properties. This study applied a ‘What If Study’ technique to perform a concept design of an automotive body using the analyzed information and selected cross section meeting the design objectives. The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cross section were defined by subdividing the defined design objectives of an automotive body structure and constraints into members and joints. In order to configure an analysis model of an automotive body structure using the selected cross section, a shape parametric model was used and static stiffness, dynamic stiffness and crashworthiness were assessed to evaluate the configured automotive body structure. The evaluation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rashworthiness and static/dynamic stiffness were improved compared to an existing body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weight of the body structure was reduced. Through this study, the process that can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derive and evaluate the concept design of an automotive body structure was defined. It is expected that, henceforth, this process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study of automotive body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