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3篇
  免费   84篇
公路运输   372篇
综合类   449篇
水路运输   428篇
铁路运输   271篇
综合运输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利用室内试验方法,对水泥掺入量、塑料发泡颗粒体积含有量、养护龄期、养护环境等因素对塑料发泡颗粒轻质土强度发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塑料发泡颗粒轻质土的强度发挥在各种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轻质土的强度随轻质土中水泥含有量的提高及龄期的延长而增长,可以用指数函数描述轻质土强度与龄期、水泥含有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增大轻质土中塑料发泡颗粒体积比,引起轻质土的强度下降;水下环境对轻质土的强度发挥不利,为利于轻质土的强度发挥,在工程应用中应考虑采用有效的排水措施或尽量在水上部位使用。  相似文献   
62.
借鉴多层环路系统已有研究成果.归纳其形成机理。结合上海市路网在中环浦西段建成前后流量对比.分析中环对于内环和外环的影响。并进一步依据环路功能划分.阐述上海市中环路所承担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3.
用能力谱方法和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高架桥结构的脆弱性曲线。对用两种方法建立的脆弱性曲线进行比较发现;对于保护层混凝土剥落破坏状态,由两种方法分析的结果相差不大;对于纵筋屈曲和倒塌破坏状态,用能力谱方法分析的高架桥结构在给定地面运动强度下的失效概率偏低;用能力谱方法进行分析方便快速,但对于严重破坏状态分析精度较低;在应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时需要对结构进行大量的动力时程分析,但结果精确可靠。  相似文献   
64.
在西安市选取了数十条人行横道进行实地观测.然后考虑实地观测到的交通现象,在现有人行横道行人延误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行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何测量其延误.实际使用的情况表明,与现有测量方法相比,新方法更准确,可操作性更好,并且工作量没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5.
铁路路堤坡面水土流失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秦沈客运专线上的一段路堤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坡面未产流,而天然降雨造成了坡面沟蚀,经比较分析出引起此种路堤坡面土壤流失的原因,是路堤顶面汇流而导致坡面沟蚀。  相似文献   
66.
阐述了机车橡胶堆旁承横向刚度计算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并经过了实验验证,另外还分析了影响计算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
胡建国  罗从伍  陈宏 《隧道建设》2019,39(4):633-641
深圳地铁14号线黄木岗站与既有7号线、近期规划24号线黄木岗站形成地下三线换乘车站,车站周边环境复杂。如何综合各种边界条件形成建筑功能完善,结构经济安全,同时又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是本站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的研究。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逐一梳理地面建筑、地下建(构)筑物、地面交通、片区规划、工程地质条件、客流预测、车站换乘功能等边界条件,总结黄木岗站立交桥安全、交通疏解、管线改迁、结构工法、施工器具选择、车站站位及换乘功能等重难点,采取逐项突破的方法,最终推演出“干”字形节点换乘方案,其中14号线采用地下3层双叠侧式车站,与7号线形成平行同台换乘,与24号线形成台-台换乘。  相似文献   
68.
岩溶区隧道周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中小规模的隐伏溶洞,由于隧道的开挖、卸荷改变了隧道与溶洞间岩柱的应力状态,溶洞中的高压岩溶水进一步恶化了其稳定性,造成隧道突水、突泥等岩溶灾害的发生,带来了重大安全危害和经济损失.成为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除施工扰动、高水压作用外,隧道与溶洞间岩柱厚度不足是引起这一工程问题的主要因素,建立隧道与溶洞间岩柱安全厚度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工程实用价值.针对常见的中、小尺度的侧部高压富水溶腔,综合考虑安全厚度的影响因素,以隧道周围的塑性区和溶洞周围的高渗透带的贯通与否作为中间岩柱稳定的判断标准,建立了中间岩柱安全厚度力学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因素对最小安全厚度的影响规律.以忠垫高速公路岩溶隧道为例,利用最小安全厚度预测公式判断中间岩柱的稳定性,其结果同基于现场量测判断的结果一致,从而说明上述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9.
70.
席强 《中国船检》2000,(5):60-61
闲暇时,我总喜欢来到长江边,登上龟山顶,观看日出.面向晨曦微露的东方,迎着夏日习习吹来的清风,清新的空气将我环抱.山脚下汹涌澎湃的江水不时地拍打江岸,发出阵阵涛声.美丽的江城在晨雾的轻拂中苏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