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5篇
  免费   325篇
公路运输   1528篇
综合类   1679篇
水路运输   1468篇
铁路运输   940篇
综合运输   15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386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470篇
  2009年   434篇
  2008年   411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476篇
  2005年   375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11.
转筒烘干机具备燃料消耗低、处理量大、经济性高等特点,其内部工艺流程不仅与传热传质有关,还涉及复杂的气固两相流动过程,尤其是针对形状特殊的非球形颗粒难度较大.文中采用离散单元法,提出一种处理大量纤丝状生物质颗粒碰撞过程的数值建模新方法.建立了颗粒在转筒烘干机内气固流动的数理模型,对实际转筒烘干机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实验与数值模拟,得出纤丝状颗粒的运动特性和停留时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抄板结构(包含抄板高度和数目)如何变化,纤丝状颗粒的停留时间分布均呈现出正态分布的趋势;颗粒的平均停留时间随抄板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抄板数目的增加而增加,模拟结果与实验值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12.
以贵阳市地铁2号线阳明祠车站为背景,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模拟大断面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隧道塌方破坏过程,明确施工期间大断面隧道塌方破坏过程机制,对比分析围岩和路面的变形。结果表明:通过围岩重力作用模拟隧道施工过程中塌方过程,与实际塌方过程基本吻合,弥补了常规加载破坏的不足;围岩渐进破坏过程表现为裂隙出现-裂隙发展-裂隙贯通-围岩塌方,支护渐进破坏过程表现为变形缓慢增加-变形快速增加-裂缝快速发展-支护破坏;围岩渐进破坏与支护渐进破坏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当支护变形大幅增加时,应增加支护强度,同时还应及时注浆、打设长锚杆,以减缓围岩裂隙发展,阻断围岩渐进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113.
针对机器人系统协同加工中存在的碰撞问题,以双机器人系统为例,提出一种适用于多机器人系统平面加工的避碰研究方法.使用栅格法对加工任务进行离散化表达,将加工平面以设色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建立碰撞分析模型,分析出每个任务点的协同加工碰撞情况,基于时间最短和路径连续原则,规划得到双机器人平面协同加工的方法.通过对案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4.
集结模式决定了货车集结过程的结束条件,定点集结是一种高效率的集结方式,有利于提高运输质量.针对放宽条件定点集结模式下编组站车辆集结过程,建立离散时间批到达批服务排队模型,利用嵌入式马尔可夫链方法求得离去时刻瞬时系统集结车辆队长分布,并求得任意时刻车辆集结队长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最小编成辆数,车组大小分布,车流到达强度,服务时间间隔分布对车辆平均集结队长,集结延误时间,效率,一昼夜发送车流量等系统指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车辆集结排队系统影响明显.因此,利用本文提出的模型能为编组站的精细化管理和车流组织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5.
董斌 《交通标准化》2012,(20):43-44
混凝土的蜂窝和麻面问题严重危害了混凝土的结构性能和外观。对混凝土的蜂窝和麻面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并提出具体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可促进施工质量达到相关规范、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6.
以提高高铁快运当日达产品的时效性、收益率为核心,对既有载客动车组捎带模式下的快捷货物输送方案进行优化。借助时空网络以列车运行成本与时间惩罚费用之和最小为目标,同时满足货主时限、列车容量以及列车停站方案等约束,建立输送方案优化模型,通过匈牙利算法,并借助Matlab的Yalmip工具箱求解模型。以兰州西站至天水南站、宝鸡南站及西安北站部分时间段的快捷货物运输需求为背景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合理估算列车装载容量及货物的延迟时限对输送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7.
研究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头时距对不同CACC比例下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关系,进而为CACC车头时距设计提供参考. 应用优化速度模型(Optimal Velocity Model,OVM)作为手动车辆的跟驰模型,PATH真车实验标定的模型作为CACC车辆的跟驰模型. 基于传递函数理论,推导混合交通流稳定性判别条件,计算关于CACC比例与平衡态速度的混合交通流稳定域. 分析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所需满足的临界CACC比例与CACC车头时距的解析关系,提出随CACC比例增加的可变 CACC车头时距设计策略,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的正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下,CACC车头时距随CACC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避免取值较大影响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提升;当CACC比例大于35%时,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大规模CACC真车实验的实施提供理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8.
基于计算思维和计算透镜, 分析了集装箱码头的装卸作业与调度决策, 基于“并行计算”、“异构计算”和“可重构计算”提出了计算物流视角下的集装箱码头作业层次化、并行、异构与可重构计算模型; 将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多种典型计算体系结构的设计思想和运作机制, 泛化、迁移、修正、融合和定制到集装箱码头作业系统中, 设计了面向此计算模型的混合调度策略, 提出了集装箱码头调度新的抽象计算模型与工程解决路径; 以某大型集装箱码头为实例, 基于集装箱码头作业层次化、并行、异构与可重构计算模型, 进行了物流广义计算自动化的设计与性能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计算模型能确定码头的集装箱吞吐量上限, 实例中约为码头年设计能力的2.75倍; 在满负荷情况下, 基于等待作业集装箱队列的负载均衡调度策略和基于等待作业船型的负载均衡调度策略均能将大型集装箱干线船舶物流广义计算任务延迟缩短约17 h; 在明显作业过载时, 前者能将物流广义计算任务延迟减少100~110 h, 后者能减少约120 h; 在满负荷和作业过载情况下, 2种策略均能缩短大型集装箱干线船舶物流广义计算访问存储时间1~2 h, 后者在作业过载情况下表现更佳; 2种策略都能很好地优先服务重点班轮集合, 且有各自对应的适用状况和调度重点, 码头管理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   相似文献   
119.
生态挡墙与轻质混凝土填筑路基,既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路基填筑空间受限、地基承载力不足、路基存在失稳风险的问题,又能解决路基绿化、路容美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生态挡墙联合轻质混凝土路基填筑思路及方法,提出方案施工工艺,分析了绿化措施及相关植物选择原则,供道路挡土墙绿化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0.
Traditional macroscopic traffic flow modeling framework adopts the spatial–temporal coordinate system to analyze traffic flow dynamics. With such modeling and analysis paradigm, complications arise for traffic flow data collected from mobile sensors such as probe vehicles equipped with mobile phones, Bluetooth,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devices. The vehicle‐based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 call for new modeling thoughts that addres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moving measurements and explore their full potential. In this paper, we look into the concept of vehicular fundamental diagram (VFD) and discuss its engineering implications. VFD corresponds to a conventional fundamental diagram (FD) in the kinematic wave (KW) theory that adopts space–time coordinates. Similar to the regular FD in the KW theory, VFD encapsulates all traffic flow dynamics. In this paper, to demonstrate the full potential of VFD in interpreting multilane traffic flow dynamics, we generalize the classical Edie's formula and propose a direct approach of reconstructing VFD from traffic measurements in the vehicular coordinates. A smooth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onphysical fluctuation of traffic states calculated from multilane vehicle trajectories. As an example, we apply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to explore the next‐generation simulation datasets and identify the existence and forms of shock waves in different coordinate systems. Our findings provide empirical justifications and further insight for the Lagrangian traffic flow theory and models when applied in practice.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