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9篇
  免费   485篇
公路运输   2006篇
综合类   2491篇
水路运输   2066篇
铁路运输   1384篇
综合运输   23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370篇
  2013年   517篇
  2012年   554篇
  2011年   677篇
  2010年   601篇
  2009年   607篇
  2008年   599篇
  2007年   623篇
  2006年   621篇
  2005年   483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统计时间内有效的行政裁决制度共有16项,分布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知识产权以及民间纠纷三大领域,均为中央政府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设定.但行政裁决设定的领域范围在逐步退缩,已设定的行政裁决被纷纷废止,新的法律更倾向规定调解或仲裁.行政裁决实施性规定多集中于与土地有关的行政裁决,其中绝大多数系由地方政府所制定.地方政府不仅做出了细密规定,而且纷纷制定了专门性规定.但在矿权、环境、知识产权和民间纠纷领域,地方政府并未充分发挥出细化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行政裁决条款的作用,更没有制定专门的行政裁决规定.有关行政裁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高度集中于征地补偿裁决、拆迁补偿裁决和林地权属裁决.其中,林地权属裁决的中央行政规范性文件较多,征地补偿裁决和拆迁补偿裁决的地方行政规范性文件较多.这些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内容,集中在纠纷的化解而非行政裁决制度本身.从行政裁决引发的诉讼案件反观行政裁决制度,征地补偿裁决、拆迁补偿裁决和林地权属裁决都在运行,其他行政裁决制度都没有运行.其中,拆迁补偿裁决的运行异常活跃,征地补偿裁决的运行却极为低迷.统计发现的耦合是:凡地方政府对行政裁决制定了专门性实施规定的,行政裁决制度都在运行,否则都已停滞;地方行政规范性文件被用作行政裁决依据的多少,与该行政裁决的活跃程度成正比.当然,上述发现的证成或证伪,有待于另一项研究.  相似文献   
152.
按照时间序列分析辽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运用人均耕地面积、灌溉率、劳均化肥施用量、结构调整系数、机电提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等指标构建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模型,结果表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均化肥施用量、灌溉率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应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3.
本文通过对新疆不同成渣工艺及钢渣矿物化学组成、稳定性、物理指标进行分析,阐述了新疆钢渣技术现状,推动钢渣在公路工程中的资源化利用。新疆钢渣主要集中于北疆的乌昌地区,在热泼法和热闷法两种成渣工艺下,钢渣化学矿物成分相对稳定,属于高碱活性材料,并具有胶凝特性,同时具有一定工程级配。f-CaO含量热闷法小于热泼法,并且在自然环境下可陈化降解,有利于钢渣的稳定性。钢渣物理指标优于新疆常规碎、砾石材料,可集料化用于公路工程建设。此外,钢渣在工程应用中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4.
目前,学者在智能网联交通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技术进展综述和微观某一特定问题分析,但对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各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关系的数学分析尚有欠缺.首先,将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分为三层,分析智能网联交通中各子系统间的动态影响作用关系,以及子系统状态波动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影响,提出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稳定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根据模型的协同联动思想,提出基于车速推荐思想的智能网联交叉口人、车、路、管控协同联动流程;最后,通过仿真模拟T型交叉口的人、车通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很好地适应并说明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在协同联动作用下提高交通流的顺畅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5.
艰险山区铁路工程沿线地区一般具有自然灾害频发、高原高寒缺氧、建设条件极为困难、施工周期超长等复杂的外部环境。为满足艰险山区铁路施工营地建设“以人文本”需求,给参建人员生活提供适宜安全的环境,基于艰险山区铁路工程施工营地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从房屋材质备选方案比选、营地建设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节能环保等方面对施工营地建设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方案与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山区铁路及类似工程的施工营地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6.
钢棒加强式轨枕道床的纵横向阻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井国庆  王新雨  周强  姚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1,56(6):1192-1196, 1213
为了探究钢棒加强式轨枕的纵横向阻力机理、分担以及钢棒插入深度和砟肩宽度的影响规律,为川藏铁路长大坡道韧性和稳定性增强提供新方法,通过进行一系列纵横向阻力试验得到了钢棒加强式轨枕纵横向阻力的总体特性和分担情况;通过改变钢棒插入深度和砟肩宽度探究了两者对钢棒加强式轨枕纵横向阻力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与普通轨枕相比,钢棒加强式轨枕的纵横向阻力都有提高,当砟肩宽度为500 mm,堆高为0,钢棒插入深度为400 mm时,钢棒加强式轨枕纵横向阻力比肩宽为500 mm、堆高为150 mm条件下普通轨枕分别高39.2%和53.7%,枕底部分横向阻力分担比普通轨枕提升8%,纵向阻力提升26%;钢棒插入深度对道床阻力影响较大,在砟肩宽度为500 mm、堆高为0 时,插入深度由100 mm变至400 mm,相较于普通轨枕肩宽为500 mm、堆高为150 mm的工况,纵向阻力增幅由5.1%变至39.2%,横向阻力增幅由6.1%变至53.7%;砟肩宽度变化时,纵向阻力变化较小,横向阻力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57.
在铺设公路路面沥青时,常会运用振荡压实技术,该技术不但能降低压实材料的渗透率,而且还能解决沥青混合物的氧化难题.所以,振荡压实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公路路面铺设工程中.文章将以具体实例为基础,探究振荡压实技术在铺设沥青工程的应用方式,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8.
为解决船用多芯管套料存在的材料利用率低、现场剩余材料浪费突出的问题,对多芯管的建模流程、采购流程和套料流程进行管控,形成新的更加合理有效的多芯管套料工艺,采用新工艺可达到最大限度提升多芯管套料合理性,提高材料利用率,减轻设计人员工作负荷,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9.
刘强  汤爱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1,56(6):1268-1274, 1289
针对高寒地区公路系统遭遇雪灾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以黑龙江地区公路系统及其常遭遇的风吹雪灾害为研究对象,从灾害发生机理探究灾害形成的宏观条件;基于概率论思想,通过影响因素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将致灾因子发生可能性、危险等级及危险强度三者联系在一起,阐明了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价理论;在公路系统脆弱性评估的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寒区公路系统的风吹雪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通过此体系对黑龙江省2017年2月份内的风吹雪事件进行评估,并将预测结果与省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道路预警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研究区公路网在评价时段内相对风险等级最高的是鹤岗-伊春线、绥化-大庆线的绥化段、哈同公路的哈尔滨和佳木斯段以及牡丹江市周边,其相对风险概率大于0.69,需要对此路段多加关注. 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寒区公路网的雪灾救援及物资配置提供了参考,使得寒区防灾减灾任务更加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0.
为了总结面向智能车辆的现役道路设施行驶适应性,即现役道路基础设施承载智能车辆行驶的适宜程度,阐述自主智能驾驶定义与驾驶自动化等级分类,在此基础上剖析不同等级间的人机功能差异,并分别从感知层、感知-决策层、决策-控制层探讨与道路设计要素相关联的人机功能差异,通过归纳总结智能车辆与道路几何要素、路面性能及其他道路要素(如道路标线)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从道路工程角度及其他道路要素方面回顾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车辆,配置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车辆对现役道路设施行驶适应性最高,主动安全系统次之,而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适应性不足。而目前研究主要问题包括:难以归纳、标定不同驾驶自动化等级间的人机功能差异及其对于道路设计参数的需求设计值;测试道路场景条件过于理想,考虑的驾驶自动化等级单一,试验规模和样本有限;道路几何、路面性能以及道路标志、标线等道路要素与智能车辆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不足,缺乏与不同道路场景相匹配的智能车辆驾驶特征数据的获取手段。因此建议:重视并推动与道路设计要素相关联的关键人机功能差异指标信息共享;联合高保真且可交互的道路场景、高精度感知传感器物理模型、车辆动力学模型及微观交通流模型,利用测试场景自动化生成、极限工况场景搜寻与泛化等技术开展智能驾驶虚拟测试,突破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反映不同等级智能车辆的道路行驶适应性特征指标与评价标准,精准、有效地评估预测复杂道路场景及不利道路条件下的行驶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