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1篇 |
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47篇 |
综合类 | 180篇 |
水路运输 | 167篇 |
铁路运输 | 110篇 |
综合运输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汽车生产企业通过持续改善不断追求顾客满意,如何高效、低成本、高度一致地使汽车零部件满足要求,是汽车生产企业非常关注的课题。GB2828判断批产品是否合格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本文的改善要求,通过运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用小样本计算批不合格率,快速、有效地进行了质量改进,该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汽车零部件的一致符合性判断和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72.
73.
74.
75.
76.
大直径高压旋喷桩+双排钻孔灌注桩复合式基坑支护结构工作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深厚软弱地层且特殊施工环境下的基坑围护,多采用大直径高压旋喷桩+双排钻孔灌注桩复合式支护结构,为研究该支护结构的工作性状,通过数值计算、现场监测等,分析不同的旋喷桩加固与灌注桩施作组合工况下,支护结构的变形、地表沉降以及桩间土的塑性区分布与塑性应变水平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大直径高压旋喷桩+双排钻孔灌注桩复合式支护结构能有效控制基坑变形,而仅施作双排灌注桩或仅采用旋喷桩加固,均不能满足基坑安全的要求;相比排桩数量而言,旋喷加固参数对支护结构的工作性状影响更为显著。该项研究可为今后类似支护结构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为揭示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中的黏弹塑性变形特性及其变形机理,结合现场路面压路机的施工工艺参数,采用万能试验机压缩试验模拟该混合料的压实过程。针对试验循环荷载力学响应曲线变形特征,引入有效平均应力构建混合料压实变形的Bodner-Partom本构模型。通过对应变-时间的非线性拟合识别出该混合料的B-P模型参数值,进而揭示压实过程中混合料的黏弹塑性动态流变特性及变形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压缩试验可充分反映混合料压实过程中的力学响应变形特性;随着循环荷载次数的增加,混合料塑性和黏塑性变形减小而弹性和黏弹性变形增大。据混合料复压阶段的黏塑性变形规律导出试样空隙率的计算式,进而获得有效平均应力随试样空隙率的变化规律。B-P本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黏性参数η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说明混合料在压实过程中黏性增强;应变率敏感系数n1基本保持不变,表明压实过程中混合料温度相对稳定;参数值Z,D0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分别呈递增、递减的规律,前者显示随着混合料被进一步压实其非弹性变形抵抗力增大,进而导致塑性和黏塑性应变逐渐减小,后者显示塑性应变率减小,表明单次循环荷载下塑性变形占总变形量的比例逐渐减小。B-P模型参数值可准确表征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与时间和荷载相关的黏弹塑性流变特性,重构后的B-P本构模型可有效揭示混合料压实过程中的黏弹塑性变形机理,可为深入研究其压实流变性能和路面压实工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8.
79.
研究目的:广深港客运专线珠江狮子洋隧道是我国迄今为止修建的第一座穿越大江、大河、技术标准最高的双线铁路隧道,但与之配套的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到目前为止尚无专门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在参照现行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和国外类似工程设计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越江铁路隧道给排水及消防系统有关设计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确定主要设计参数,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研究结论:通过对广深港客运专线珠江狮子洋隧道有关设计问题的研究与探讨,越江铁路隧道的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的设计,应综合各方因素考虑,按同时设置3个消防子系统设计(消火栓系统、水喷雾系统和灭火器系统),对非油类引起的火灾灭火推荐采用具有高效、节水、环保的水喷雾灭火系统,不推荐采用水喷淋灭火系统。隧道给水满足各用水系统对水量、水质、水压及用水安全的要求。隧道内排水设废水、雨水2个排水系统;在隧道的最低处设置废水泵房以排除消防废水、冲洗废水、结构渗漏水等;废水和雨水均排入附近水体。 相似文献
80.
长江口深水航道双向通航船舶宽度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和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初步设计.长江口深水航道内船舶双向交会时.两船总宽度之和不得超过某一数值,这导致一部分船舶不能与该类超大型船舶交会,出现了航道宽度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超大型船舶双向通航的矛盾,对长三角航运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为了解决深水航道宽度制约双向通航船舶宽度这一"瓶颈"问题.以长江口深水航道二期工程设计尺度为边界条件,基于船舶模拟试验和实船交会试验,并结合规范要求,对长江口深水航道双向通航的船舶宽度进行应用研究,提出有效措施,以提高该航道双向通航的能力,服务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