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4篇
综合类   6篇
水路运输   18篇
铁路运输   17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应用实践,探讨了RTK与全站仪相配合测量的基本理论、实测技术以及操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在航道测量中的仪器设备、人员分工与环境利用的协调配合方法,采用此方法既可保证测图精度,叉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保证回填土地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地层工程性质评价,开展加固措施分析,再结合工后沉降监测成果,通过变形预测来实现地基加固措施的处置效果研究。实例分析表明:工作区浅部地层的工程性质相对较差,尤其素填土层大面积分布,难以满足工程需要,易引发工程问题,进而需对工作区浅部土体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其工程性质;结合工程实际,“强夯+水泥土搅拌桩”的地基处理措施对本工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且共计设计了2093个夯击点和44612根搅拌桩;最后,通过工后沉降变形预测地基处理后的沉降变形值相对较小,且变形趋于稳定方向发展,说明本工程的地基处理措施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借鉴国内外现有井筒式地连墙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清远西江特大桥的建设条件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体井筒式地连墙锚碇基础结构形式。分体井筒式地连墙锚碇基础采用在顺桥向前后分体设置(净距12.3m)的矩形井筒地下连续墙基础,单个井筒平面尺寸为42m(横桥向)×18.6m(顺桥向),内外墙厚度均为1.2m,通过内部横纵隔墙分成8个隔舱,嵌入中风化岩层深度不小于3m。分析表明,前、后锚地连墙分担的竖向荷载比例为52%、48%,且以地连墙嵌岩段端阻力承担竖向荷载为主,外墙和土芯提供的竖向侧阻很小。前、后锚地连墙分担的主缆水平向分力分别为49.8%和50.2%,两者基本相等,均以土芯土抗力及外墙侧向土抗力分担为主。通过井筒式的构造及地连墙嵌入中风化岩层,能有效发挥井筒内土芯的抗水平力作用。提出了一种带结合钢板的榫槽式钢筋笼搭接锚固刚性接头,保证槽段间的刚性连接。相关成果可为悬索桥地连墙锚碇基础设计及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移动IPv6的切换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标准移动IPv6切换技术、层次移动IPv6管理方案等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运作的优缺点.并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软件预测的移动IPv6平滑切换机制,对该机制的原理和实现做了阐述,给出模拟实验数据并做出比较.  相似文献   
5.
在建谷竹高速公路大坪山隧道为一座分离式高速公路特长隧道,最大埋深892 m.根据实测隧道地应力、数值模拟、室内试验结果和岩爆发生判据,预测在隧道施工中由于高地应力可能发生岩爆灾害;根据岩溶地质调查,分析了隧道开挖时可能存在的涌水、涌泥、各种溶洞等地质灾害,并对部分地段最大涌水量进行预测.提出利用超前地质预报与信息化施工预测与防治地质灾害,并对可能发生的岩爆、岩溶等灾害提出具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英国D.B.Spalding教授提出的一种两相流计算方法--IPSA方法,对水平管内R12的流动沸腾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且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对管内两相流动沸腾的传热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器件电路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组件的功率更大而物理尺寸越来越小,热流密度也随之增加,高热流密度的形成带来了对电子元件更高的热控制要求。因此有效的解决散热问题已成为当前电子电器设备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本文针对电子及电器设备的散热冷却问题综述了高效热管散热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8.
9.
隧道软弱围岩特有的工程力学性质以及所处的地质环境是造成大变形灾害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从武当群片岩的地质构造环境、物理特性、水理特性等方面分析该类软岩劣化及破坏机理。分析结果显示:软岩的变形破坏是地层岩性、结构偏压、地下水、构造应力等因素随时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断面的围岩变形监测数据,利用R/S分析法判断各时间序列的变形趋势。Hurst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典型断面各变形时间序列均呈显著增长趋势,且长期记忆较好,表明大变形现象仍有继续发展趋势,须及时对大变形段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湛江海湾大桥主墩桩基础设计采用变截面钻孔摩擦桩,桩长超过100m,成孔是桩基完成的关键工序。施工中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程质量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