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6篇
综合类   18篇
水路运输   8篇
铁路运输   6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半柔性路面复合材料抗压回弹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基体混合料设计空隙率25%的复合材料进行室内试验得到相应的抗压回弹模量,并与实体路面工程实测弯沉反算得到的抗压回弹模量进行比较,提出了确定复合材料抗压回弹模量的改进方法,由此计算出基体混合料空隙率分别为20%和30%对应的复合材料回弹模量,并确定了相应的取值范围,最后通过回归得到复合材料回弹模量与基体混合料空隙率之间的关系式,由此可确定任意空隙率的复合材料回弹模量,为半柔性复合路面设计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
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能给行车带来很好的舒适性,但同时也容易发生各种早期病害,故应扬长避短.重点应从优化结构组合设计,合理利用路面材料性能方面着手,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现场施工质量,尽量在提高路面使用性能的同时.延长使用寿命,只有这样,才能将其更好的应用在以后的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长江流域航运与水环境的协调发展, 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模型, 建立了长江流域航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模型, 对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效应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 计算指标模拟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 最大相对误差为12.9%, 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长江流域航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系统; 航运污染主要来源于船舶事故污染和船员生活污染, 占总污染90%以上; 人口、水环境、航运及工农业协调增长模式有助于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船舶事故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航运污染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琼州海峡火车渡船船体结构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芳昌 《船舶》2003,(2):40-44
现代海上火车渡船是一种综合性船舶。本文概述了我国第一条大型海上火车渡船——琼州海峡火车渡船的结构设计及强度与振动。  相似文献   
5.
信息管理在公路试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试验检测数据、试验台账、人员技术档案、试验检测设备信息管理和市场信息管理以及试验检测工作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的综合分析,探讨信息管理在公路试验检测工作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信息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鹿特丹临港工业发展给我国港口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港工业是依托港口资源或依托与港口相关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工业。临港工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原材料、产成品运输中转次数,最大限度地降低运销成本。世界上著名的临港工业区互通的基本特征是:(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设施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2)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为园区  相似文献   
7.
黄芳 《中国水运》2005,(10):10-11
我国船舶移籍的现状 在国际海运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海外移籍是各国船舶所有人采取的一种重要经营手段.但是,目前在中国,特别是在1994年实行新税制后,移籍船舶规模迅速扩大,已超过我国国际海运船舶的半数,比重已明显失衡.据统计,在境内登记注册的挂五星红旗的船舶共1 880艘、1 600万载重吨;而在国外登记注册、挂方便旗的船舶共550艘、2 015万载重吨,约占中国远洋船舶总吨位的55.74%.目前我国船舶海外移籍的主要特点是:移籍船舶船型较大.  相似文献   
8.
黄芳 《中国水运》2010,(12):234-235
近几年来,路基路面检测技术作为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手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那些可引起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已渐被快速、高精度的无损检测所代替。国内很多省份都从国外进口了一些先进的无损检测仪器,己广泛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但都由于没有各自相应的标准,缺少系统的研究,这些仪器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潜力。而文中则对一些检测技术作出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黄芳 《综合运输》2003,(12):51-53
<正> 交通规划指根据国家、区域和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对交通运输设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做出安排。其目的是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因此交通规划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避免在制定具体的交通管理措施时产生重“车”轻“人”的倾向,这便蕴涵了交通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公众参与在西方国家就已经普遍开展起来,参与活动涉及到开发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