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2篇 |
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67篇 |
综合类 | 168篇 |
水路运输 | 115篇 |
铁路运输 | 136篇 |
综合运输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曲菏高速公路膨胀土地基与路基处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膨胀土地基和路基的处治技术与关键施工工艺。分析曲菏高速公路路基膨胀土的矿物成分、膨胀性与膨胀潜势;土的膨胀性指标、灰土的强度随生石灰粉剂量的变化;压实控制标准对生石灰改性膨胀土稳定性的影响。给出确定生石灰粉改性膨胀土合理剂量的依据;施工要控制的关键工艺;灰土碾压含水量的控制标准:在90%和93%区控制在比最佳含水量大2.5%-3%,在路床区控制在压实度所要求的干密度对应的含水量范围的上限。可直接指导膨胀土的改性、膨胀土地基和路基的技术处治、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62.
163.
节理岩体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定指标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隧道围岩失稳模式和稳定性判据一直是工程界争论的焦点,迄今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常以洞周位移或塑性区经验值作为稳定性判定指标。洞周位移受围岩弹模、隧道形状等因素影响,而且不同部位变形值差异很大,很难找到统一标准;以塑性区作为稳定性判据优于以位移作为判据,围岩塑性化反映连续介质宏观塑性流动力学动态,而不能用于量化判定由优势结构面控制节理岩体破坏的隧道稳定性。文章结合细观节理形态和变化,通过UDEC离散元程序,研究节理岩体隧道失稳模式及量化的稳定性判定指标,探讨了细观结构机制和宏观力学行为关系。结果表明:(1)结构面极大地削弱岩体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结构面变形与强度性质对于隧道稳定性起着关键控制性作用;(2)节理岩体隧道扰动区可划分为脱落区、张开区和剪切滑移区,其中脱落区表征围岩失稳模式,张开区围岩处于脱落临界状态,即塌方潜在区域;(3)剪切滑移区是诱发围岩发生渐进性破坏主因,提出将剪切滑移区作为节理岩体隧道稳定性判定指标具有严格力学依据,可以定量化评价围岩稳定程度。最后,以在建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为例,对比了锚杆支护前后力学效应,验证了以剪切滑移区作为节理岩体隧道稳定性判定指标的可靠性、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4.
该文在分析中国、美国和欧洲对普通沥青和改性沥青评价指标异同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和欧洲规范中的相关指标对中国规范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同时比较了对应各指标的试验评价方法,并对其中有较大差异的试验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其中普通沥青试验方法中RTFOT试验方法差异最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沥青经中国方法比美国方法老化的更为严重,改性沥青试验方法中弹性恢复试验存在较大差异,但这种差异对试验结果没有产生太大影响。通过中国、美国和欧洲对普通沥青和改性沥青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梳理各国普通沥青和改性沥青试验评价体系,也为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5.
166.
167.
对影响基层平整度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从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对落实平整度控制的保证措施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8.
采用半固态成型技术制备了Al-17Si-5Fe-3Mn-4Cu-1Mg(质量分数,%)合金,分析其微观组织,对成型后的合金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进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半固态成型后,合金组织发生了明显细化,满足叉车发动机缸套所需的强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69.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入门课程,授课的对象覆盖全校各个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与计算机技巧。该课程是大一新生的一门考试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旨在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巧,并灵活地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到本专业,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更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过程。本文首先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及其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处的角色;针对该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基于小组事务驱动+动态演示的方法,用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其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0.
为研究墩高差对横向非等高双柱式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山区3×(5×30)m梁桥为背景,建立OpenSees全桥有限元模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输入地震动,分析不同墩高差下墩柱关键截面的弯矩~曲率关系、曲率、墩顶位移以及曲率与位移关系。结果表明:地震荷载作用下,当墩高差在10m以上时对系梁位置处桥墩截面延性影响较大,随墩高差增加,与横向等高双柱式桥墩相比,墩顶截面延性有所减小,墩底截面延性增加较大;受墩高差影响,墩底与系梁位置处桥墩曲率在屈服后对地震动强度变化更敏感;墩顶位移总体与墩高差成反相关,墩高差对墩顶位移的影响在峰值加速度PGA=0.5g后差异较大,PGA由0.5g增加到1.0g时,随墩高差增大,墩顶位移减小量逐渐变小;受墩高差影响,横向非等高双柱式桥墩破坏模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