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11篇 |
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913篇 |
综合类 | 1142篇 |
水路运输 | 1234篇 |
铁路运输 | 1091篇 |
综合运输 | 1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152篇 |
2022年 | 187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191篇 |
2019年 | 192篇 |
2018年 | 233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285篇 |
2013年 | 232篇 |
2012年 | 211篇 |
2011年 | 235篇 |
2010年 | 209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51篇 |
2007年 | 284篇 |
2006年 | 230篇 |
2005年 | 207篇 |
2004年 | 214篇 |
2003年 | 196篇 |
2002年 | 177篇 |
2001年 | 183篇 |
2000年 | 140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109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59年 | 7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1 毫秒
721.
提升车身接附点动刚度是改善汽车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的常用手段,现有四 种平均动刚度的求解方法(平均法、指数法、面积法、1/3 倍频程法)含义不清晰,不利于工程区分。为明确四种平均动刚度含义,文章将平均动刚度改写为各频率动刚度的函数,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各平均动刚度的数学含义,即平均法为动刚度曲线的算术平均,指数法为几 何平均,面积法为加权调和平均,1/3 倍频程法为分段平方平均。最后,通过实例计算车身接 附点平均动刚度,验证各后处理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722.
汽车空调作为保证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部件之一,一直受到各大企业和高校的关注。为了掌握汽车空调发展动态,对国内外汽车空调系统有关研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汽车空调的主要部件和替代制冷剂的研究现状,同时概括分析了现阶段主流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以及替代空调系统,分析了汽车空调技术发展方向。当前开发出高效、节能和结构紧凑的汽车空调系统是汽车空调发展的关键,热泵空调系统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723.
724.
726.
727.
为降低异步悬浇施工工艺在计算过程中的难度和工作量,提高设计计算的效率,以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建立了桥梁精细化计算模型,对新型异步悬浇施工工艺简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过调整钢绞线张拉控制应力,异步悬浇施工的桥梁按照传统悬浇施工方法进行结构计算具有可行性,并介绍了施工过程中非... 相似文献
728.
为保证城际动车组控制的安全可靠性并推进实现列车的智能化,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城际动车组采用了TCN加以太网的网络拓扑形式,以TCN、以太网、车地无线传输为依托,结合故障诊断、大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在保证列车安全可靠运行同时提升了现代列车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729.
介绍了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多种铁路工程车辆通信、编组以及协同作业的系统,旨在通过工程作业车队的各种控制功能信息的交互与合理调配,实现多种铁路工程车辆间的协同作业控制,通过该系统设计提高工程作业车辆的利用效率,保障铁路施工维护作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730.
精准、平稳停车是磁浮列车自动驾驶制动控制的重要目标. 中低速磁浮列车停站制动过程受到电-液混合制动状态强耦合等影响,基于制动特性机理模型的传统制动控制方法难以保障磁浮列车的停车精度和舒适性.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制动特征自学习的磁浮列车强化学习制动控制方法. 首先,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建立磁浮列车混合制动特征模型,结合磁浮列车运行环境和状态数据进行动态制动特征自学习;然后,根据动态特征学习结果更新强化学习的奖励函数与学习策略,提出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列车制动优化控制方法;最后,采用中低速磁浮列车现场运行数据开展仿真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制动控制方法较传统方法的舒适性和停车精度分别提高41.18%和22%,证明了本文建模与制动优化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