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篇
  免费   23篇
公路运输   234篇
综合类   143篇
水路运输   267篇
铁路运输   98篇
综合运输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三相交通流理论和基本图方法对自由流到拥挤流的相变过程提出不同的解释,双方争议至今没有解决.基于典型慢启动模型规则,本文提出一个考虑前后车速度和减速幅度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来探讨自由流到拥挤流的相变.新慢启动模型的减速幅度大小与前车速度相关,两个减速幅度值分别对应缓慢减速和急减速.新慢启动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同一密度值对应的交通状态可能是自由流,也可能是拥挤流;小堵塞集团可以稳定存在于道路系统并有同步的趋势;当道路系统中存在大量不考虑舒适驾驶并倾向于急减速的车辆,在此条件下,三相交通流理论提出的紧致压缩效应不具有合理性,自由流状态可以直接相变为堵塞状态.  相似文献   
282.
为探明高地应力场主应力方向对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隧道三维应力场模拟试验系统"开展了大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了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平行和垂直两种工况下软岩隧道的围岩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平行时,拱顶沉降和拱脚收敛的最终值分别为-0.221 m和-0.454 m,拱顶、左拱脚、右拱脚和仰拱处的围岩压力分别为0.478、0.361、0.416 MPa和0.261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垂直时,拱顶沉降和拱脚收敛的最终值分别为-0.309 m和-0.548 m,拱顶、左拱脚、右拱脚和仰拱处的围岩压力分别为0.579、0.652、0.593 MPa和0.327 MPa;两种工况下,围岩压力的最小值均出现在仰拱处、最大值均出现在墙脚处,围岩的径向应变增量均为拉应变增量,切向应变增量均为压应变增量,说明隧道开挖导致洞周围岩径向应力减小、切向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283.
针对具体地质条件,确定以石灰短桩、水泥搅拌桩、塑料排水板联合真空降水等方法处理浦东国际机 场南干线桥坡地段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84.
地铁列车振动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采用车辆-结构-土层-建筑物的二维共同作用模型分析了地铁列车振动在地面的传播特性,并计算了地面上不同位置、不同层数的建筑物的振动响应及隧道深度不同时铁列车振动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5.
通过对内昆线花土坡特大桥空心高墩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墩顶约束作用、墩底弹簧约束、P-Δ效应对地震反应的影响,得出了一些关于铁路空心高墩地震反应方面的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86.
声表面波气体传感器器件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声表面波气体传感器器件的结构设计及设计参数的选择,设计了ST和AT不同切向的石英晶体材料做压电基片材料的3种振荡器,通过电性能参数的测试,比较了3种振荡器的性能优劣。  相似文献   
287.
大数据与信息化给城市和轨道交通领域带来了更多机会和挑战,不同来源信息数据的整合需要跨尺度理论、综合化技术手段及跨平台分析方法。轨道交通领域需要跨部门、多专业协作,而数据融合技术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协同性差、相关专业之间存在技术壁垒等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并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二维信息向三维信息的转变搭建技术平台。针对当前轨道交通领域信息化趋势及信息集成的需求,通过建立比较框架,探讨在数据融合环境中,打通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车站建筑设计等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一体化平台在数据支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从CAD、GIS以及规划支持系统(planningsupportsystems,PSS)3个不同阶段综述规划信息平台的发展,探讨每个阶段针对轨道交通一体化的技术特征、进步和局限。通过对理论趋势、城市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求和相关技术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显示城市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平台和数据标准均呈现出整合化特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整合的发展趋势与数据融合需求,提出BIM和GIS软件平台及数据标准的集成,是城市轨道交通科学化、智慧化发展的技术关键,也是大数据时代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88.
灌浆参数自动记录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浆自动记录仪可以准确记录灌浆施工中的灌浆压力和流量(注入率)的变化过程,为合理控制施工过程和正确分析判断注浆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使灌浆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289.
超文本和超媒体中的知识表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