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12篇
综合类   11篇
水路运输   17篇
铁路运输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高职教育事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各高职院校针对其办学特点,在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等方面都做出了探索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状况,在进行大量采集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分析,力求更加全面地掌握高职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2.
电压暂降是电力系统中危害最大的电能质量问题之一。针对电压暂降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超级电容的直流动态电压恢复器(Dynamic Voltage Restorer,DVR)装置,完成了该装置的主电路以及超级电容充放电的控制方法,并对该装置进行了仿真和试验。试验证明,该装置在电网发生电压暂降的时候,可以有效地支撑敏感负荷的直流电压,降低电压暂降对敏感负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钢轨波磨人工检测费时费力及惯性法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综合利用三维结构光技术、弦测法和密度聚类算法进行波磨检测。首先获取钢轨点云,通过纵向平面遍历轨头点云得到钢轨的纵向截面簇,其次利用弦测法计算相应纵向截面的谷深和波长。最后利用钢轨发生波磨时产生的接触斑,对遍历计算的谷深和波长分别进行密度聚类,将相同或相似接触斑的波磨信息聚类成簇,对聚类后各簇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相应钢轨的波磨信息。本方法结合三维结构光数据量大、弦测法计算直接明确的优点,通过密度聚类将不同深度、大小的波磨接触斑进行区别,有效地将钢轨波磨不同谷深及波长成分进行分类计算。实验室样件试验及现场试验表明,本方法能够实现对钢轨波磨的精确检测。  相似文献   
14.
介绍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试验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人工操作,实现仿真试验自动执行平台的方案。通过分析当前计算机联锁仿真试验的现状,提出采用自动执行平台的解决方案,从平台任务设计、功能接口、执行流程等主要方面论述平台的方案实现,最后通过平台初版的示例站应用验证方案的效果,分析平台研究的下一阶段目标及未来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对整车燃油经济性验证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三种验证方法的优劣;之后针对结果较为发散的道路试验数据,分别提出针对单次试验和多次试验的数据筛选方法,保证试验结果的有效性;最后结合某重型载货车经济性试验数据,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在联合火力打击中打击区域内目标分布密度随打击持续时间的变化而急剧降低,导致毁伤概率降低,为此建立了相应的目标数随时间变化模型,分别探讨了目标数随目标区域面积变化、单位时间内落弹数变化、打击时间变化等几种情况,分别对联合火力打击行动毁伤效果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出发,使用微分方程等建模方法,给出了水污染防治问题的数学模型,得到了污染物扩散浓度所满足的微分方程,进而用差分法求出其数值解,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29标线路通过九度地震区,对于线路无法绕避的饱和细砂地基,通过调查、试验,进行其可液化判定,采用碎石桩等措施加固治理,施工简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以8154型拖网渔船为例,利用螺旋桨设计软件系统,对不同螺旋桨转速、不同主机功率以及不同作业工况下的船、机、桨参数进行了分析。显示在条件允许范围内,低转速、大直径的螺旋桨可以改善渔船的作业性能;主机不能一味追求增大功率,应选择满足设计要求的合理主机功率。  相似文献   
20.
近期内在全国有关高等院校实行的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是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向最终实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这个长远改革目标过渡的积极而有效的办法。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的基础上实行“双向选择”,即毕业生“按照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这就赋予就业主体的两个方面,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作为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学校,在“双选”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