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9篇
综合类   9篇
水路运输   8篇
铁路运输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分析了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几种处治方法,对不同处治方法的应用范围及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指出软土地基的处治必须结合道路的工程实际加以确定,才能有效地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2.
针对道岔状态不良,通过建立涵盖道岔全生命周期的故障树模型,计算最小割集、顶事件概率和基本事件的临界重要度,对道岔状态不良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围绕风险控制的消除、预防、减轻后果、事故应急4个方面,研究提出8项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建立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矩阵,来评价措施有效性.结果表明,道岔状态不良属于风险程度较高的危害事...  相似文献   
43.
基于安定曲线,确定载荷因子和牵引系数是钢轨踏面隐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钢轨的有限元模型,并以广深线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计算得到的轮轨接触力及接触斑为该模型的输入,对钢轨踏面特别是轮轨接触部位及其附近区域的应力场进行仿真.结果表明:V型裂纹在轨头内部的扩展使得裂纹所在区域在轮轨力的作用下产生凹陷,形成钢轨踏面隐伤;载荷因子为2~3、牵引系数≥0.36是钢轨踏面形成隐伤的线路工况条件.应用该条件对我国典型线路是否可能产生钢轨踏面隐伤进行预测,广深线、浙赣线满足钢轨踏面萌生隐伤的条件,而大秦线则不可能产生隐伤,这与实测结果一致,表明基于载荷因子和牵引系数的钢轨踏面隐伤预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4.
为促进我国铁路技术和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持续提升我国铁路的国际影响力,研究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组织和国家铁路交通事故及事故征候管理模式,分析其机构设置、事故或事故征候的定义及等级划分、调查理念等方面的特点,提出改进我国铁路交通事故管理的建议.建议明确我国铁路交通事故征候的定义及范围划分标准,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事...  相似文献   
45.
针对模糊能量管理策略设计仅依赖专家经验很难适应复杂工况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工况识别的增程式电动汽车模糊能量管理策略。首先,基于中国货车行驶工况(CHTC-HT)数据,利用改进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构建工况识别模型;其次,根据所识别的工况类型,融合电池SOC及整车需求功率参数,设计了自适应模糊能量管理策略,通过实时获取发动机功率输出实现能量优化分配;最后,通过硬件在环测试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结果表明自适应模糊策略油耗相比规则策略降低9.67%,比模糊策略降低7.84%,有效提高了整车经济性。  相似文献   
46.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铁路运输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推动铁路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梳理铁路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现状及发展情况,对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等相关国家标准,开展铁路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相关文件合规性分析,研究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优化方向,从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拓展建设深度、推进考评体系融合、加强信息化建设、侧重定量分析评价等方面提出优化铁路安全生产标准化措施建议,对夯实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针对现有电池单体有限元模型单元数量多、计算速度慢、在整车碰撞分析难以应用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梁单元,反映电池单体壳体的压溃和弯曲特性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电池单体的轴向压溃、径向挤压和压痕试验结果,验证了建立的电池单体简化模型的有效性。应用该简化模型进行了6×4电池组撞击刚性墙和刚性墙撞击电池组两种工况的仿真,并根据电池单体短路失效临界应变,确定电池发生短路失效的临界撞击速度和撞击质量。结果表明,在电池组撞击刚性墙工况中,撞击速度为245 km/h时,靠近刚性墙第2和第3层电池单体最先失效;而在刚性墙撞击电池组工况中,撞击质量为16.06 kg时,最先失效的电池单体位于靠近刚性墙的第2层。因此,应依据不同的工况来确定电池组内首先失效单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