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5篇
综合类   23篇
水路运输   3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前,国、内外针对水深和水位变幅较大的内河架空直立式框架码头的研究成果不多,针对码头使用过程中主体结构与接岸结构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就更少。根据这类码头的受力特点,通过在码头前方承台的横梁与接岸结构之间增设弹簧隔振装置模拟接岸结构和码头主体的作用力,利用PLAXIS软件研究不同的水位下降速度对码头主体与接岸结构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求得到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弹簧的刚度系数。  相似文献   
52.
大水位差架空直立式集装箱码头结构型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库区港口航道水域特点和地形特点,充分考虑长江航运发展、长江上游重庆航运中心的建设等需求,以及码头建设对长江航运通航条件、通航环境安全及行洪能力的影响,对各种适合集装箱装卸的码头结构进行了全面归纳、分析、筛选,提出了在长江上游30 m以上大水位差条件下5种比较适合于集装箱装卸的码头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53.
笔者根据重庆地区滨江路建设中的高填方路基处理的工程实践,对护岸工程中高填方路基土强夯处理的设计参数选择、质量检测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护岸工程高填方路基处理中,强夯法是一种最为快捷、经济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根据加筋土挡墙的结构特点,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并结合现场试验对其结构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加筋土挡墙的应力分布、筋带拉力分布、地基应力分布和墙面侧向位移。研究表明,加筋土挡墙的结构特性明显不同于一般重力式挡墙,并据此对其设计和施工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5.
利用有限元法对内河架空直立式集装箱码头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3种不同的有限元模型(平面刚架模型、不考虑面板刚度的空间刚架模型、考虑面板刚度的空间刚架模型),分别对内河架空直立式集装箱码头结构进行了静力计算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考虑面板刚度的空间刚架模型是适合内河大水位差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56.
以重庆港寸滩码头三期工程的为依托,基于大涡模拟理论,应用有限元软件Fluent模拟高雷诺数条件下的三维流场,得出超临界状态下串联桩上的水流速度和压强,探讨码头结构各排架桩上的阻力系数、水流压强衰减、消能等相关规律,为三峡库区大水位差架空直立式码头在结构设计时考虑水流力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从三峡库区变动回水区特殊的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出发,以寸滩港三期拟建工程为实例,通过对结构形式特点比较、施工方法论述及合理施工水位确定等要素的分析,对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进行排架跨度、基桩桩径优化设计,提出了适应于三峡库区变动回水区的大桩径、大跨度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形式,比传统的码头结构工程量减少、工程造价降低,并解决了三峡成库后低水位施工期短的难题。此研究成果可为库区码头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8.
三峡水库形成后,由于库区架空直立式码头施工水位大幅度提高,传统码头结构型式的施工条件已不能满足,新型大桩柱、大跨度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综合考虑了合理施工水位和施工的可能性,将成为三峡库区码头结构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9.
针对内河高水位差架空直立式码头的结构形式,对多种荷载下的结构静力非线性响应做了数值分析,通过与室内模型试验测试数据对比,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随后对该类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计算,得到了码头结构和桩基在不同荷载下的力学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分析结构受力响应的过程,同时还能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在结构分析中计算各类截面塑性铰的性能,很容易判断构件是否屈服或破坏;对于该类结构,在结构优化设计时,宜分成桩1和其它桩两类,通过优化两类桩之间的联系方式使结构受力更合理.  相似文献   
60.
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三维数值塑性破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有限元法对性质复杂的混凝土结构——架空直立式码头进行塑性破坏分析,其中包括根据室内模型试验得到的混凝土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合重庆市寸滩码头模型试验资料,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码头结构在受到顶层撞击力后最先破坏的是结构底层的联系梁;随着撞击荷载的增大,结构上部的纵撑、横撑两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区,但整个结构未出现较大位移,表明此种结构具有较强的塑性变形能力,符合框架结构的设计原则,与试验数据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