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平整度是衡量路面质量、评价行车舒适度的重要指标。德国拥有12.993万km的高速公路,其中约2/3的路段没有速度限制,因此德国交通管理部门对路面的功能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针对上述课题,首先介绍中国"超级公路"的建设背景和需求,强调德国路面的平整度指标对中国道路建设的重要借鉴意义;然后回顾国内外道路平整度的评价和预测等研究手段与方法,介绍德国基于功率谱密度曲线的平均不平整指数(AUN),分析将功率谱密度曲线转化为高度-波长曲线的优点,叙述考虑人车振动反应的有效平整度指数(LWI),简述加权纵断面评价方法(WLP)的思路和步骤;最后总结德国路面平整度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和对于中国道路平整度研究的借鉴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新-旧沥青的有效融合,对再生混合料的使用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深入分析新-旧沥青的扩散过程、量化两者的混合程度,对再生混合料的设计及其性能调节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为了比较真实地模拟新-旧沥青的扩散行为,探讨新-旧沥青界面融合特性,不同混合条件下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定量分析、相容渗透剂对新-旧沥青迁移深度的影响。从微观尺度出发,首先模拟温拌再生混合料新-旧沥青融合的三阶段:物理裹附、机械拌合、相互扩散;在分层抽提的基础上,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获取沥青分子量大小和分布情况,对新-旧沥青融合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然后选取合适的分子示踪剂及试验参数,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新-旧沥青的迁移深度,探讨相容渗透剂对新-旧沥青的迁移深度影响。结果表明:大分子比例(LMS)定义的混合效率,可有效定量表征新-旧沥青的融合;无扩散阶段的温拌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的混合效率为29.8%,扩散阶段保温2 h后混合效率达到56.3%,两者的混合效率相差26.5%;对新-旧沥青融合的扩散阶段进行保温,改善了新-旧沥青的融合效果;端氨基丁腈橡胶(ATBN)具有沥青不具有的基团,可以作为适宜的分子示踪剂;添加渗透性良好的相容渗透剂可增加旧沥青的渗透深度,当分层抽提层数为3层时,未加相容渗透剂,新-旧沥青迁移深度为2层,添加相容渗透剂后,迁移深度增加为3层。 相似文献
23.
沥青混凝土抗滑表层直接抵抗车辆荷载所引起的磨耗、剪力以及阳光辐射,所以对混凝土性能指标要求较高。通过对吉林至江密高速公路上面层配合比设计的试验、分析,希望我们今后路面施工中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4.
25.
26.
准确获取地质雷达检测结果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介绍了在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提高地质雷达检测结果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有利于我省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普及和检测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7.
沥青作为一种典型的黏弹材料,其黏弹性与路用性能密切相关,20世纪研究者们就开始关注并研究沥青的黏弹性。全面表征复杂条件下沥青的黏弹性,对于准确评价沥青路用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际应用中,沥青路面不可避免承受小幅及大幅振荡剪切荷载,沥青线性黏弹性与非线性黏弹性的研究同等重要,仅研究沥青线性黏弹性会导致沥青路用性能评价不准确。目前,基于稳态蠕变试验的沥青非线性黏弹性研究已基本成熟,但车辆对路面的实际作用模式为振荡剪切荷载,针对振荡剪切荷载下沥青非线性黏弹性的研究尤为重要。大幅振荡剪切试验是材料非线性黏弹性测试的主要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胶体、悬浮液等领域,而关于大幅振荡剪切荷载下沥青非线性黏弹性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为促进沥青非线性黏弹性的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大幅振荡剪切荷载下沥青非线性黏弹性的测试方法、分析方法及本构模型,指出了现有大幅振荡剪切荷载下沥青非线性黏弹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沥青非线性黏弹性研究的建议。研究可为沥青非线性黏弹参数的确定、路用性能的评价及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黏弹材料的非线性黏弹性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8.
29.
以某箱涵加固项目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 FEA建立箱涵套箱加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混凝土的材料非线性以及箱涵、土之间的接触非线性,对比分析了箱涵采用套箱加固前后的受力性能。计算分析表明,套箱加固法可以较为显著地降低旧箱涵的结构变形、应力和裂缝宽度,加固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0.
为进行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岩石强度与破坏特征研究,对红砂岩进行三轴压缩与峰前、峰后和峰前逐步卸除围压轴压随动减小的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到,在卸围压的过程中轴向应力和围压均随应变的增大而呈线性减小且其下降模量随着围压下降速率的增加而增加。试样在卸围压破坏后的残余强度与其卸除围压水平大小呈直线关系,岩石的破坏为脆性破坏,而且从其剧烈程度来讲,峰前卸围压的大于峰后卸围压,峰后卸围压又大于加载试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