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80篇
综合类   10篇
水路运输   18篇
铁路运输   24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均质压燃发动机研究开发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介绍了HCCI燃烧节能和降排放的潜力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阐述了HCCI发动机稳态工况下的着火燃烧控制方法、瞬态运行控制方法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可以看出,目前国际上HCCI产业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汽油机和柴油机HCCI燃烧控制方面,包括燃烧诊断、燃烧模式切换和瞬态工况过渡。缸内直喷多段喷射是HCCI燃烧在车用发动机上应用更有前途和更具可行性的方式。HCCI发动机产业化进程将取决于快速可变配气系统和高质量燃油喷射系统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产业化成本。  相似文献   
132.
关于处在渗流场中的隧道衬砌所受的水荷载,不同的规范有着不同的规定,有的按静水压力来计算,忽略渗流的影响;有的则认为因为隧道的排水消除了作用在衬砌上的外水压力,所以结构不受水荷载作用;有的则比较折中,将静水压力乘上一个折减系数作为作用在衬砌外边线上的计算水压力。为了明确水荷载概念,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对衬砌在不同透水性的情况下所受到的水荷载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明确作用于衬砌背后的水荷载问题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3.
为探明软土场地大直径变截面群桩基础动力响应特性,以翔安大桥实体工程为例,应用FLAC 3D软件,构建桩—土相互作用模型,研究在5010、1004以及典型的Kobe波和El-Centro波作用下软土场地群桩加速度、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和剪力动力响应规律。研究发现,覆盖层对地震波具有较强的“滤波”作用;桩端加速度峰值出现的时刻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在5010波、1004波、Kobe波、El-Centro波作用下桩端加速度峰值出现时刻分别滞后0.54 s、2.00 s、0.46 s、1.34 s;桩顶加速度、桩顶加速度放大系数和桩身位移峰值在1004波作用时较大,分别为5.30 m/s2、6.84、227.30 mm,桩顶永久位移、桩身弯矩峰值和剪力峰值在5010波作用时较大,分别为50.63 mm、2.38 MN·m、195.55 kN;桩身弯矩峰值和桩身剪力峰值都出现在软硬土层分界面。在桥梁桩基础抗震设计时,应着重关注软土层分界处的抗弯能力和抗剪能力设计,且考虑各种类型地震波作用对桩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4.
列车驶入隧道时会产生剧烈的压力波动,对车内人员的耳感舒适性有重要影响。在高海拔、大坡度环境下,车内外压力变化还要叠加海拔变化的影响,车内人员的耳感不适性问题将更加复杂。文章采用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模型黎曼变量特征线法和考虑连续换气风机工作的车内压力计算方法,分别在隧道单列车通过和中央等速交会情景下进行了车内外压力变化特征研究,并基于国内高速列车主动压力保护技术,对比了采用高静压风机和低静压风机的车内压力保护效果,最后结合UIC标准和国内民航舒适性标准限值进行了车内压力舒适性评价。研究表明,高静压风机对车内压力瞬变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低静压风机,低静压风机车内每1 s、3 s和10 s内最大压力变化量分别高于高静压风机约100%~600%,且350 km/h速度等级列车的高静压风机对车内压力抑制作用略优于250 km/h速度等级列车。  相似文献   
135.
基于CFD方法,求解轴对称航行体亚音速入水过程流场的非定常RANS方程,探讨航行体入水速度、入水角和攻角等参数对入水过程流体动力、运动姿态及空泡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1)入水速度对入水冲击载荷有显著影响,而且影响入水空泡的长度;(2)入水角主要影响入水冲击阶段的流体动力,对于不同的入水角,在相同的入水距离时,航行体空泡形态除自由面附近外基本保持一致;(3)入水攻角会加剧航行体的姿态变化,严重影响空泡形态;(4)自由面附近的空泡形态受气体流动及压力变化的影响,但入水2倍弹长距离之后的空泡形态受自由面影响较小,可应用理论公式快速计算空泡形态。论文研究成果可为高亚音速入水降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