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7篇
公路运输   269篇
综合类   157篇
水路运输   255篇
铁路运输   186篇
综合运输   1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91.
Chen  H  Y【美】  Weigert  EC  Fedeyko  JM  Cox  JP  Andersen  PJ  许蕾译  刘巽俊校 《国外内燃机》2012,(2):37-41
与仅采用一种技术的系统相比,由氯氧化物(NOx)吸附催化器(NAC)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装置组合的排放控制系统能够对稀燃条件下的Nox控制提供更大的优势。然而,组合系统也对新的催化剂设计提出了挑战。与仅采用NAC的系统相比,Nox再生时,NAC+SCR组合系统中NAC生成的氨(NHx)是所需的特性。组合系统中的SCR需要与单独的SCR技术一样耐热,同时必须能抵抗上游的NAC周期性脱硫时出现的高温稀/浓状态反复变化。研究中,特别为组合系统研发了先进的NAC和SCR催化剂。改进的NAC催化剂展示出更宽广的运行温度窗口,并在减少铂族金属涂敷量的情况下获得了更高的NHx生成活性。先进的SCR具有优异的低温NOx还原效率,即便在高温稀/浓状态反复交替后依然具有极好的耐久性。采用改进的NAC和SCR催化剂后,系统性能显著提高。新研发的催化剂的优势也在车辆上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2.
在1个联合开发项目中,Behr公司和Mann+Hummel公司利用风洞装置进行整车试验,对空空中冷方式与进气管集成的水空中冷方式进行了比较。与采用空空中冷方式的量产中冷器相比,集成了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样件可显著减小进气压力损失,使各排气歧管的温度分布更均匀,还可明显减小压气机与气缸盖之间的增压空气容积。  相似文献   
193.
行驶动力性好和燃油耗低的柴油机已成为交通运输领域极具吸引力的动力装置。除了成本高外,压燃式柴油机还存在机理性的高氮氧化物和颗粒排放问题。为满足未来排放法规,柴油机面临技术上的挑战。Borg—Warner Turbo&Emission System公司进行了试验研究和计算,已掌握低压废气再循环(EGR)影响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相关参数,并开发出保护流通零部件的有效措施,从而使可进一步降低柴油机有害物排放的低压EGR系统得到批量使用。  相似文献   
194.
Krishnan  C  L德  Vinod  Y  S德  Sudhindra  C  V德  朱炳全译 《国外内燃机》2009,(3):22-32
为了追求高功率密度、提高燃油经济性和达到排放标准,柴油机的性能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持续提高。燃烧技术、先进的电控喷油以及精确的发动机和喷油参数的开发帮助柴油机实现了环保方面的调整,同时降低了NOx和颗粒(PM)排放。了解发动机和喷油参数,以及它们对排放的影响对于生产更清洁的柴油机极其重要。研究的目的是优化一台重型直喷式柴油机的喷油参数,以尽可能降低法规限制的排放物,从而达到欧3排放标准。为了缩短开发周期,采用了仔细编制的试验设计和Taguchi技术。利用平均值分析、信一噪比分析和方差分析从L9正交排列的试验结果中筛选出最佳的参数。通过分析,保证这些参数能使各排放组分以确定的工程裕度达到欧3排放标准。对诸如凸轮转速、喷嘴流量、喷嘴头部在燃烧室中的凸出量和喷孔数等喷油参数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凸轮转速会影响喷油速率,喷孔数会影响喷油压力和油束雾化,因而对降低NOx和PM排放起着直接作用。另外,喷嘴头部凸出量会影响到对油柬撞击燃烧室壁的位置,并对PM和HC排放产生中等的影响。就满足欧3排放标准而言,在已确定的试验工况范围内,喷嘴流量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NOx、CO、HC和PM排放总体上能分别以11.5%、61.5%、76.5%和23%的裕度满足欧3排放标准的限值。此外,与原发动机性能相比,功率和扭矩提高了约30%,全负荷的燃油消耗率降低了10.6%,而且车辆的驾驶性和燃油经济性也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95.
Y.  Kim  C.  Park  J.  Kim  B.  Min  黄磊 《国外内燃机》2014,(6):45-50
采用低温废气再循环(EGR)和低压缩比降低氮氧化物(NOx)排放,开发大型多功能运动车用欧6柴油机。低温EGR是通过低温EGR冷却液来降低再循环废气的温度,因而能在颗粒排放相同的情况下降低NOx排放。由于燃烧温度低,低压缩比可降低NOx排放。这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部适用于常规柴油机。另一方面,EGR冷却液温度和压缩比过低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如EGR积炭和冷起动能力不足等。因此,必须具备避免产生这些异常现象的NOx排放降低策略。结果表明,低温EGR在EGR流量较低的低负荷条件下可显著降低NOx排放,在新欧洲行驶循环的14个32.况点,可降低NOx排放约4%。考虑到冷起动的持续时间、怠速变动系数和生产偏差,将压缩比确定为15.2。在调整EGR率和主喷油定时以保持相同的颗粒排放后,将压缩比调至15.2可降低NOx排放约5%。  相似文献   
196.
针对非道路用车辆的排放法规要求,研究人员正重新审视发动机设计,并为零部件引入最新的技术和定制排气后处理系统。降低颗粒排放是影响发动机整体性能和价格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业界还没有一种统一的解决办法。部分制造商采用高压燃油喷射与高效的柴油氧化催化转化器组合的方式,而另一些制造商则依靠主动再生柴油机排气颗粒过滤器技术或单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来达到欧盟第4阶段和美国第4f阶段排放标准。考虑到上述方法的利弊,VMMotori公司决定采用一种新技术,将柴油氧化催化转化器与分流式颗粒过滤器(PM—Metalitg)用于新型R750发动机系列。讨论这种方法的优点,同时介绍为达到排放限值所进行的应用性研究。介绍PM—Metalit技术无须维护保养就可降低颗粒排放的物理及化学机理。此外,还将讨论模拟实际运行条件得出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7.
德国亚琛大学内燃机教授与FEV公司共同研究了改善未来轿车柴油机噪声和舒适性的技术可能性。探讨借助于气缸压力导向的燃烧调节及发动机的结构措施,从两方面进行声学优化的技术。发动机试验证实。噪声辐射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8.
减少传统内燃机车辆的燃油耗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小车辆行驶阻力,提升发动机工作效率,节省怠速能耗,回收废热等。其中,发动机怠速一停机技术通过在停车过程中切断供油,可以节省5%~10%的能量。但是,在车辆滑行过程中切断发动机供油常会引起汽车安全、车辆驾驶性能恶化等问题。在停车过程中切断发动机供油会有风险,因为在发动机降速过程中可能会又要求重新起动,此时发动机转速为200~500r/min。对于传统起动机而言,当起动齿轮和起动电机齿轮啮合.起动电机立即工作,可是在发动机尚未停转时,起动齿轮是无法与曲轴齿轮啮合的。这说明,使用传统起动机无法实现怠速-停机系统在车辆未完全停止时的起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9.
本文介绍了在氩气保护下用交流钨电极压弧焊进行铝合金板材点焊接头成形的研究结果。制定了铝合金板材的等离子点焊工艺。焊接试样的金相分析和机械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焊件有着良好的强度,在焊接接头上没有缺陷。  相似文献   
200.
德Kohler  E  Beer  S  Klimesch  C  Niehues  J  Sommer  B 《国外内燃机》2011,(1):45-50
KS铝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年产百万台铝合金机体曲轴箱,其中柴油机占有很高的份额,同时铸造工艺的革新引起了普遍的重视。模块化压铸工艺应对发动机小型化的挑战,型腔翻转重力浇铸工艺满足了柴油机对铝合金机体曲轴箱最高强度的要求,PTWA公司的工艺技术提高了气缸工作表面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