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46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239篇 |
综合类 | 1513篇 |
水路运输 | 679篇 |
铁路运输 | 677篇 |
综合运输 | 13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72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57篇 |
2002年 | 1130篇 |
2001年 | 1332篇 |
2000年 | 281篇 |
1999年 | 227篇 |
1998年 | 130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81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BOM展开的树型结构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树型结构如何用Visual Basic语言的数组表示及实现遍历,以及如何用TreeView控件显示BOM,给出了数据结构的描述及算法的流程,并在大连机车厂CIMS工程的车间管理系统中成功应用,本方法对其他类似的实际应用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硼泥复合混凝剂处理乳制品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硼泥复合混凝剂用于乳制品废水进行了研究,对影响混凝效果的混凝剂用量、PH、搅拌时间、沉降时间和温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当硼泥投加量为10mg/L时,COD去除率605,浊度去除率80%。 相似文献
13.
空调通风系统CFD仿真及在摆式客车二等座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路车辆设计过程中,空调通风系统是重要一环。采用CFD手段辅助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与创新价值。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irpak(1.0)对摆式客车二等座车空调通风系统进行CFD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此车的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满足车厢内舒适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可控硅触发角分区移相定时方法,讨论了由同步电路参数变化所造成的可控硅漏触发情况,并在原触发角分区移相定时方法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未来若干年内,100万以内人口规模的中等以下城市仍将占据中国大陆城市的主体。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城市公安、交通日常业务管理效率成为中国中小型城市普通面临的课题,这也是中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本基于公安、交通智能化指挥系统提出面向中小型城市的现代化公安、交通管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交通系统(Inteligent Transportsation System,简称ITS)就是将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自适应控制、信息检测等现代高等科技技术,有效地应用于道路交通运输及其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是充分发挥现行交通基础设施的潜力和路网特点,提高交通运输及其管理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护的有力措施。作为近期中国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未来中国城市交通管理以及ITS应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旨在针对我国现行城市路网的结构及交通流特点对其核心控制算--“城市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算法”的研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交通控制系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实时动态交通流检测系统的建设。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正在急增,如何对海量的公交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利用成为交通管理者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决策者非常希望充分发掘已有的数据中隐藏的富有价值的信息,建立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本文试图运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数据挖掘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高性能微观交通仿真技术结合构建一个对海量的动态交通数据进行管理、发掘、利用的决策支持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交通的迅猛发展,道路和车辆的发展速度超前于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速度,交通管理部门的传统管理手段越来越滞后。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出路。本提出了由北京市科瑞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基于ITS技术的交通管理指挥系统构架,详细设计了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分析了实现系统的技术路线。经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122指挥中心和部分省、市、县交通管理部门实际使用,证明该系统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行车安全,设计合理角度出发,对互通立交匝道端部出入口的最小间距、平面线型、纵断拉坡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