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27篇
公路运输   190篇
综合类   138篇
水路运输   102篇
铁路运输   123篇
综合运输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71.
轨头内弹塑性接触应力场与工况参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高速、重载铁路的发展,钢轨的承载能力以及工况参数对它的影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着重讨论摩擦系数、轴重对轨头内弹塑性接触应力场的影响,横移量与摇头角的影响将不作详细讨论。研究得到,横移量是影响轨头内弹塑性接触应力场的最关键的工况参数,轴重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次之是摩擦系数,影响最小的是摇头角。  相似文献   
72.
轮轨滚动接触疲劳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金学松  沈志云 《铁道学报》2001,23(2):92-108
由于轮轨之间的剧烈作用,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的破坏现象是非常严重的,这是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难题,而且有些破坏机理尚不清楚。轮轨接触表面的疲劳破坏不仅使铁路运营成本增大,而且直接危害列车的行车安全。本文详细综述了轮轨滚动接触疲劳问题在近10年的研究进展情况,其中包括三维弹塑性滚动接触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破坏的各种因素数值分析方法和试验方法,以及轮轨新材料研究进展。涉及近1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100多篇重要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3.
用教育数学的观点来探讨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的数学思维及学习兴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4.
75.
1.充气要注意安全。要随时用气压表检查轮胎气压,以免因充气不符合标准而使轮胎爆裂。  相似文献   
76.
强侧风对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在列车空气动力学和系统动力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完成了相关研究工作。论文首先在研究列车受侧向风力的气动力特性基础上,利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不同侧风风速和列车车速下作用于车体的侧风载荷值;接着,利用所建立的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将得到的风载荷值作为外加载荷作用于列车,研究了侧向风速对直线运行列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特性;最后,参照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相关限定标准,提出不同侧风风速下高速列车的最高安全运行速度,为特殊风环境下我国时速200 km/h及以上动车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
78.
79.
远程精确打击是反舰导弹攻击的必然趋势和高技术战场的主要特点。导弹攻击是打击敌水面舰船的主要手段,如何充分发挥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就成为战前制定作战方案以及实施作战指挥时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火力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0.
基于4种不同精细化程度的车辆-轨道垂向动力学模型,利用解析方法建立了形式统一的系统相邻部件间功率流传递函数,给出了车辆一系悬挂、二系悬挂、轮轨间以及钢轨和轨枕间的振动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模型的精细化和弹性化对于各部件间功率流传递特征的影响。以精细化程度最高的模型为研究对象,讨论车辆悬挂参数和部件惯性参数的改变对部件间功率流传递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单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车辆低频传递特性,但对中、高频传递特性的表达与复杂精细模型相差较大;位于激励源附近位置的轮对和钢轨,在其固有频率附近的振动能量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播性;簧下质量的变化对轨枕至道砟的传递特性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