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7篇
  免费   202篇
公路运输   649篇
综合类   701篇
水路运输   464篇
铁路运输   360篇
综合运输   7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文章以新寨河特大桥主墩承台施工为例,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施工工艺及质量保障措施,并重点讲述了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中,如何预防因温度应力而引起混凝土开裂的温度监测措施。  相似文献   
82.
为判断汽车座椅骨架的结构合理性,文章利用ANSA建立了某乘用车座椅骨架总成及假头型有限元模型,对该座椅骨架进行了模态分析与基于显式动力学有限元的头枕吸能性仿真试验,得到前四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头枕前碰仿真分析加速度时间历程图。结果表明,该座椅骨架自由模态频率避开了人体最敏感的共振频率范围,整个碰撞过程假头型减速度超过80 g的连续作用时间未超过3 ms。  相似文献   
83.
管道内防腐层补口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道内衬或内防腐涂层现场施焊时,焊缝两侧的防腐层会由于高温作用而破坏,使环焊缝处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内补口技术也成为影响管道质量的主要瓶颈。文中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内补口技术,如内补口机法、内衬保护套(管)焊接法、不锈钢接头法、机械连接法等,并指出各方法的特点。文中还就内补口技术的质量控制和研究方向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4.
针对目前进行的比较多的套管射孔完井,以线弹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定向油井井眼围岩岩石受力的应力状态和射孔孔壁应力分布,考虑井眼围岩应力对射孔孔壁应力状态的影响;根据Moh-Coulomb准则和Drucker-Prager准则分别提出两个地层稳定性指数的概念;并利用孔壁应力分布和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所建立的出砂预测模型;通过对W1油井的出砂预测,验证该模型预测结果与油井实际情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85.
针对驾驶员在高速公路夜间和恶劣天气下行车,由于光照条件降低导致驾驶员视觉受限,对路面距离识别和感知速度降低,一旦车速过高极易发生危险造成重大事故等情况,介绍了一套新型主动发光警示诱导系统,详细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系统架构,并通过现场试验证明所开发的系统能够主动对驾驶员在夜间行驶过程中进行警示诱导,有效地增强了人眼的视觉,减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86.
杜珍珍 《港口科技》2013,(11):34-35
为解决柴油发动机拉缸故障、损坏严重的问题,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活塞环积碳卡死和缸套失水引起拉缸的两大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改进后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7.
针对箔条干扰云团的作战效能问题,从信息衰减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雷达最大作用距离的衰减模型和基于发现概率的效费比模型,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箔条走廊密度对雷达最大作用距离的定量关系,提出了箔条走廊干扰取得最佳效费比的方法,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箔条走廊密度和抛撒箔条数量,可以取得最佳的效费比,对箔条的实际应用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8.
89.
90.
以连续梁为例,通过曲率模态及改进后的模态置信准则联合确定损伤位置,并使用神经网络判定各损伤处的损伤程度。数值模拟考虑了梁不同位置及不同程度损伤情况,研究了运用曲率模态和模态置信准则进行损伤和损伤位置的识别,分析了各自方法的优缺点,通过两种方法的联合运用,使损伤位置识别准确、合理,并且说明了1阶曲率模态的局部参数是损伤程度识别较优的网络输入量,最后运用神经网络识别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