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5篇 |
免费 | 20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114篇 |
综合类 | 1153篇 |
水路运输 | 989篇 |
铁路运输 | 1233篇 |
综合运输 | 13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71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200篇 |
2013年 | 261篇 |
2012年 | 307篇 |
2011年 | 336篇 |
2010年 | 336篇 |
2009年 | 346篇 |
2008年 | 311篇 |
2007年 | 332篇 |
2006年 | 345篇 |
2005年 | 294篇 |
2004年 | 99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行车舒适性是影响高速运营效果的重要因素,影响水泥混凝土面舒适性的主要原因:噪音、施工平整度及运营中平整度的保持效果等。研究改善水泥混凝土面舒适性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现有的水泥混凝土面路新技术完全有可能将影响路面舒适性的平整度及噪音达到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2.
天津港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与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信息技术是物流高级化、集成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综合物流信息系统构建,分别针对微观物流经营运作和宏观区域物流管理服务,一般可划分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和区域物流信息系统两个层次。目前企业和一些网络软件公司在做前者,而对于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应用方面研究很少。随着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信息平台作为规划构建区域物流系统的重要内容就必然提到重要地位上来。 相似文献
153.
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经受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如:物理、气候、生物、化学物质和灰尘颗粒等,致使其包装破损,内装物损坏,甚至引发重大事故。在这些因素中,以物理因素影响最大,其中尤以人力装卸危害严重。虽然我国现代化集装箱运输发展较快,装卸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人力装卸仍 相似文献
154.
155.
为提高汽车高速弯道行驶、紧急变线行驶时的安全性, 针对被动悬架系统侧翻稳定性比较差的问题, 建立了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和控制系统模型。通过控制器调整减振器阻尼力的大小, 改变车身侧倾振动状态。模拟分析得到半主动悬架系统使得汽车在高速变线行驶时的侧倾角有效值下降了60 9%, 侧倾角加速度有效值下降了64 6%, 侧翻因子有效值下降了35.2%。结果表明利用半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汽车非直线行驶时的侧倾角与侧倾角加速度, 提高了汽车的侧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6.
为研究轨道参数对车轮磨耗寿命的影响,以C80 型货车为例在SIMPACK 软件中建立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利用傅里叶逆变换将轨道不平顺的功率谱密度从频域转换为时域; 基于半赫兹接触理论、FASTSIM 算法和Zobory 磨耗模型在MATLAB 中编制车轮磨耗仿真程序,分析轨道曲线半径、轨距、钢轨轨底坡、钢轨型面、轨道不平顺和轮轨摩擦因数对车轮磨耗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曲线半径从400 m 增加到2 000 m 后,段修磨耗寿命增加5.1 倍; 轮缘磨耗减小13.4 倍; 当轨距从1 430 mm 增加到1 435 mm 和1 440 mm 时,磨耗寿命分别增加了12.6%和27.5%;轨底坡从1 /20 减小为1 /30,1 /40 和1 /50 时,段修磨耗寿命分别增加3.7%,7.4%和6.9%; 采用CN75 钢轨和UIC60 时的磨耗寿命较CN60 钢轨分别增加20.1%和13.9%;五级谱、六级谱和三大干线谱时磨耗寿命较四级谱时分别增加21.4%,35.9%和26.0%; 轮轨摩擦系数为0.25、0.4 和0.55 时,磨耗寿命较摩擦因数为0.1 分别减少24.2%,24.8%和22.3%。 相似文献
157.
通过对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必要性、方案可行性的分析,提出车辆段物业开发的几种主要模式:屋顶绿化、库上物业开发、落地物业开发、库上库下同时开发以及地下车辆段开发等,并相应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车辆段开发案例 从确保轨道交通车辆段使用功能和运营安全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上盖物业开发对车辆段的影响,从专业设计角度提出各方面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应尽量消除车辆段运营期间的振动、噪声,避免对车辆段上盖及周边开发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解决好车辆段的通风、采光问题,保证车辆段的使用功能和工作环境,尽可能降低物业开发对车辆段运营的不利影响 随着车辆段物业开发经验的不断积累,将早期开发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设计之初就协调解决好,使车辆段运营与物业开发良性共融,以期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物业开发建设日趋向土地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有效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8.
为了研究修筑公路对高海拔多年冻土层热状态的影响,开展了新藏公路多年冻土区路段沿线病害调查,在海拔5 400 m地带修筑了冻土地温监测断面与气象监测站点;对气温、地温、辐射强度进行了监测,依据监测结果计算了冻土上限处的热流通量,分析了多年冻土层地温变化特征;基于热传导和热扩散理论,建立了天然地基及普通路基下部多年冻土地温-深度理论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区公路病害主要由于沥青路面大量吸热导致,热棒、隔热层等主动、被动保护的手段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改变多年冻土的快速退化;研究区域天然地基与路基中心一天内温差最高达19.66 ℃,左、右路肩一天内温差最高为4.94 ℃,天然地基下深层多年冻土温度稳定在-6.0 ℃左右,路基中心下部深层多年冻土温度稳定在-5.6 ℃左右,路基下部相较天然地基温度变化更为剧烈,且等温层温度更高;研究区域的辐射强度在一天的10:00~18:00显著增强,在一年的3~6月为辐射强度的顶峰期,浅层地温主要受辐射强度的年周期变化影响;天然地基、路基中心、阴坡路肩与阳坡路肩下部多年冻土层年热流通量依次为-4 001、-14 649、-4 487与58 303 kJ·m-2,路基中心散热速率大于天然地基,阳坡路肩处大量吸热;天然地基的等温层出现在9.79 m深度处,而路基中心等温层出现在9.61 m深度处,路基中心等温层位置更浅,路基土的换填使路基下部浅层冻土温度变化更明显,短期内对下部多年冻土的散热有正向作用;在阴阳坡效应下,阳坡下部多年冻土温度升高,路基热稳定性降低,并产生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59.
为解决单一形态学算子在LiDAR数据滤波中的准确性和自动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序列形态学算子的城区LiDAR滤波方法.在顾及多种形态学算子优势互补特性和LiDAR不同地物数据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形态学开运算及白top-hat变换剔除低粗差噪声和树木、汽车、电力线等小型地物,然后利用形态学梯度查找大型建筑物边缘,最后利用连通性分析和二值形态学重建方法剔除大型建筑物,获得准确的地面与地物分类点.使用ISPRS提供的不同复杂度9组城区测试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Ⅰ类、Ⅱ类及总误差均值分别达到6.90%、3.33%和5.44%,整体分类与自动识别性能优于常规滤波算法. 相似文献
160.
为定量化得出高速公路同一车道中前后相邻车辆的碰撞概率,从制动减速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新的前后相邻车辆碰撞概率计算方法。分别考虑前后车发生碰撞的3种不同情况,推导出如果发生碰撞前车需要的最小制动减速度。基于路侧毫米波雷达获取海量车辆运行状态真实数据,包括轨迹、速度以及制动减速度的变化规律,采用广义帕累托分布(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GPD)建立制动减速度分布模型,进一步基于GPD模型计算出在不同场景下如果发生碰撞所需最小制动减速度的发生概率,将该概率值确定为碰撞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路段,约99.10%的加速度在[-1, 1] m·s-2的区间范围内波动,车辆制动减速度的分布具有“长尾”特征,较大的制动减速度占比非常小。内侧1车道、2车道加速分布比3车道的分布更为集中,大型货车的加速度分布比小客车的加速度分布更集中。最后,基于真实的危险场景数据以及模拟的典型危险场景数据进行验证,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相比较,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连续,且可迅速、准确地识别各类危险场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