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04篇 |
免费 | 40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530篇 |
综合类 | 1778篇 |
水路运输 | 1263篇 |
铁路运输 | 896篇 |
综合运输 | 1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212篇 |
2021年 | 269篇 |
2020年 | 226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116篇 |
2017年 | 101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229篇 |
2014年 | 288篇 |
2013年 | 310篇 |
2012年 | 379篇 |
2011年 | 438篇 |
2010年 | 461篇 |
2009年 | 420篇 |
2008年 | 445篇 |
2007年 | 392篇 |
2006年 | 344篇 |
2005年 | 277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关于我国铁路隧道建设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铁路隧道建设的突出成就和巨大需求,从而提出了在新的铁路建设形势下,我国的铁路隧道工作者面临的工作目标和研究课题,对在新的铁路建设高潮中,指导隧道建设的创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2.
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墩台制动力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制动力是影响桥梁墩台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针对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制动力的传力特点, 研究在中-活载作用下无缝线路上简支梁桥墩、台顶制动力的分配规律,提出更接近于实际的制动力计算方法、 研究方法:针对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的传力特点,采用将桥梁结构、台后部分路基以及上面的轨道结构作 为一个整体系统共同承受列车制动力的整体计算模型(即线-桥系统),运用有限元程序进行分析、计算。 研究结果:在对等跨度、桥墩等刚度的铁路多跨简支梁桥的墩、台顶制动力进行大量计算的基础上,找出了 影响多跨简支梁桥墩、台顶制动力分配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制动力的实用计算公式。 研究结论:通过对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的墩台顶制动力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铁路桥梁墩台顶制动 力的实用计算方法,经过分析该制动力实用计算方法,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使制动力的计算更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33.
34.
以温州市某大桥为例,分别考虑风荷载的平均成分和脉动成分对车桥系统的影响,建立了风荷载作用下三塔悬索桥的车桥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并根据势能驻值原理及形成结构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导出了车桥系统的空间振动方程,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计算与分析了该桥列车通过时的桥梁动力响应和列车走行性.研究结果为三塔悬索桥的动力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
36.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目前的发展形势,预判新冠肺炎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发展的影响总体可控,后期港口发展将逐步回归正常,甚至超越疫情前水平。从科学开展疫情防控、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延伸港口服务功能等方面提出后疫情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美国NationalInstruments公司的数据采集卡进行具体的分析,介绍了基于Visual Basic软件,运用OCX(ActiveX控件)和DLL(动态连接库)开发了控制数据采集卡程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8.
试验以阿拉山口市温泉县G30公路建设项目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设置反h型桩的陡坡路基典型数值模型。研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陡坡路基造成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分析了在不同车辆行驶速度、载荷及数量对陡坡的影响。通过ABAQUS有限元试验,结果表明:一辆空载汽车以20 m/s的行驶速度行驶下对陡坡路基的影响效果最小,陡坡路基所受应力应变及加速度均处于最小;当三辆满载汽车以28 m/s的行驶速度在该段路面行驶时,汽车对陡坡路基造成的的应力应变及加速度最大,同时将会对陡坡路基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路表弯沉并不能完全反映土基顶面压应变,在路面结构设计中必需要重视土基顶面压应变的状态。鉴于此,采用典型路面结构,分析各结构层参数的变化对土基顶面压应变和土基内部压应变的影响,以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研究了高峰时段列车运行的衔接协调对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换乘站各站台候车客流的组成因素,确定出各运行方向的换乘站台内客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以时段内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模型以站台最大可容纳候车人数为约束条件,以各方向列车在换乘站的到达时刻为调整对象,实现了高峰时段换乘站内聚集客流的优化。最后,针对验证案例,设计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出了协调较优解,并给出与较劣解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换乘站内的候车客流人数,可为网络化的优化协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