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5篇
  免费   167篇
公路运输   919篇
综合类   1192篇
水路运输   801篇
铁路运输   554篇
综合运输   10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21.
电动转向技术符合汽车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思想,由于其技术先进,性能优越,未来必将成为动力转向技术的主流,线控动力转向系统将是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汽车电子控制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及特点,并阐述了两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22.
为实现复杂工况下的车道线保持控制,建立了包含转向机构动态的车辆横向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车辆在直道与弯道工况下的车道保持控制问题并提出一种自校正滑模控制方法.该方法引入sigmoid函数代替滑模控制中的符号函数并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自校正律,在自校正律的作用下sigmoid函数的边界层厚度以及切换...  相似文献   
723.
赵靖  郑喆  韩印 《中国公路学报》2019,32(3):135-144
为了提高排阵式交叉口这一非常规信号交叉口的运行效率,对其延误和最佳周期进行分析。首先针对先直行后左转、先左转后直行和直行左转交替通行3种信号相位相序,通过对排序区内车辆驶入、驶离、受信号控制阻滞等车流运行情况的分析,构建可反映排阵式交叉口车辆2次停车启动的车均延误计算模型。通过仿真对比可知,左转和直行延误估算误差均在10%范围内。在此基础上,以交叉口总延误最小为目标,考虑清空时长、主、预信号相位差、绿灯时长等约束条件,建立排阵式交叉口最佳周期理论模型。针对不同排阵式控制进口道数量设置的情况,通过对最佳周期的拟合分析,建立最佳周期简化模型。与理论模型相比,最佳周期简化模型的拟合优度在0.935~0.972范围内。通过模型对比和案例分析,对最佳周期简化模型的优化效益和稳定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非饱和状态下,建立的最佳周期模型的平均误差和均方误差分别为2.13%和2.39%,均小于Webster模型和HCM2010模型的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案例中可降低车均延误36.46%;相较于传统信号控制交叉口,建议排阵式交叉口采用较小的周期时长,且当关键流量比大于0.6时尤为显著,分析中发现最佳周期减小14.53%~34.65%。  相似文献   
724.
基于自动换道控制技术中融合个性化驾驶人风格的研究,建立考虑驾驶人风格的车辆换道轨迹规划及控制模型以提高换道规划控制模型对不同风格驾驶人的适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驾驶人的个性化需求。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得到了212份驾驶人风格量表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均值(K-means)聚类分析法将驾驶人按驾驶风格分为激进型、普通型和谨慎型,并通过驾驶模拟器试验采集不同风格驾驶人分别在自车道前车、目标车道前车和目标车道后车影响下的换道行为数据。然后对椭圆车辆模型进行改进,以描述不同风格驾驶人的行车安全区域,并据此构建3种典型工况下不同风格驾驶人的换道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结合驾驶舒适性约束、车辆几何位置约束以及不同风格驾驶人的换道行为数据,以换道纵向位移最短为目标,实现适应驾驶人风格的换道轨迹规划。最后以基于预瞄的路径跟踪模型作为前馈量,设计基于动力学的线性二次型最优(LQR)反馈控制器,通过调节控制权重矩阵实现3种工况下不同驾驶人风格的换道轨迹跟踪。PreScan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考虑驾驶人风格的换道轨迹规划及跟踪控制模型能够实现不同驾驶风格的自动换道轨迹规划及跟踪控制,可满足驾驶人个性化换道需求。  相似文献   
725.
使用强夯法处理粉细砂地基时,粉细砂中的细粒含量会对强夯法的加固效果产生较大影响。针对粉细砂中细粒含量对强夯加固效果影响的问题,对强夯法加固不同细粒含量粉细砂的适用性进行研究,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得出细粒含量对强夯夯沉量、超静孔隙水压力及加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现场施工建议。结果表明:细粒含量对强夯加固均质粉细砂的效果存在较大影响;10%细粒含量为转折点,当细粒含量大于10%后,细粒含量越高,强夯法适用性越低。  相似文献   
726.
Li  Xueyan  Li  Jing 《Transportation》2021,48(1):477-504
Transportation -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ustomer enterprises’ behavior on freight transport markets with various products, a b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for freight pricing is developed. The...  相似文献   
727.
结伴是行人运动中的普遍行为,且对行人的整体运动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仿真行人运动时,有必要考虑结伴行为. 本文以地铁内一般通道为空间背景,首先利用视频观测数据,深入分析了通道内的结伴行为特征. 然后,区分普通个体行人、结伴行人及结伴群体中的不同角色(领导者、跟随者),基于社会力模型原理,结合颗粒流理论,建立了包含驱动力、接触力、排斥力3 个子模型的行人运动模型,并构建了考虑结伴行为的行人仿真平台. 最后,以某一地铁通道作为实例,通过观测数据及对结伴行为的刻画验证了该仿真模型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并分析了不同结伴比例对行人流平均速度的影响,得出行人速度随着结伴比例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该模型可为进一步完善地铁枢纽的行人运动仿真模型提供理论支持,为通道内行人组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28.
利用 2014-2018 年地面观测数据和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等多源数据针对浙江省金丽温高速公路进行逻辑回归 (LR)、 线性判别 (LDA)、 K 近邻算法 (KNN)、 决策树 (CART)、 随机森林 (RF)、 高斯贝叶斯 (NB) 和支持向量机 (SVM) 七种机器学习方法的低能见度识别训练试验, 结果表明, RF 算法对地面观测数据和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数据均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且针对小于 1000 米的能见度天气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进一步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和卫星数据建立识别模型, 发现效果优于单一来源的数据建模, 一般以 RF 和 SVM 算法建模效果较好, 且在对浓雾、 强浓雾的识别中, 结合地面和卫星数据的模型识别效果更好。 利用 RF 算法再对 2019 年 1 月金丽温高速公路的大雾过程进行识别, 显示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数据的模拟效果不差于地面观测识别效果, 且能够识别夜间和凌晨的雾。 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对地面能见度的观测识别可作为有效补充, 将对省内没有地面气象观测的低能见度识别和短临判别有一定辅助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29.
为提高公交车的利用效率,本文将公交车辆调度方案划分为高峰型和平峰型。在考虑乘 客候车时间与站间运行时间不确定的现实条件下,综合考虑不同车型的运营成本和乘客候车成 本;基于不确定理论建立混合车型下的双重不确定多目标规划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的python编 码求解。以南昌市211路公交上行为例,进行sumo仿真结果表明:在保证公交持续运营的前提 下,调整车辆调度方案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运行效率;在高峰期,将发车间隔降低25%,公交车 统一使用纯电动客车,总成本降低5%,平均延误减少4%;平峰期,总成本降低10%,平均延误降 低3%。两组仿真结果发现,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公交车辆合理调度安排有利于充分利用公交车辆 资源和提高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730.
车载牵引制动故障控制板是车载ATO(列车自动运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车载设备故障的响应效率,弥补车载牵引制动故障控制板的检测技术空白,研发了车载牵引制动故障控制板的测试装置.采用该测试装置分别对牵引继电器、制动继电器、故障继电器进行测试,测试时通过观察继电器的励磁情况、接点电阻、线圈电阻等数据来判断控制板是否发生故障.该测试装置的研发成功,实现了对列车车载牵引制动故障控制板的可靠检测,为维保人员提供了查明故障原因的测试手段,并为将来对该类车载牵引制动故障控制板的计划修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