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3篇
  免费   169篇
公路运输   1205篇
综合类   1039篇
水路运输   967篇
铁路运输   744篇
综合运输   10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287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骨架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粗集料的含量增加,实际使用过程中混合料离析的可能性较大.在分析其产生离析的原因后,分别从混合料的材料组成设计、混合料的拌和装车、运输和摊铺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同时给出了定量评价混合料离析程度的试验方法和相应指标.  相似文献   
92.
轮碾法成型沥青混合料试件,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检验中被广泛采用。现行试验规程对每块试件的材料数量规定为“1块试件的体积按马歇尔标准击实密度乘以1.03的系数求得”,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导致成型的试件密度偏大。通过试验验证,该备料系数取1.01更易满足成型试件的密度在马歇尔标准击实密度100%±1%。  相似文献   
93.
多孔材料垂直渗透系数测定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渗透系数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针对原有渗透仪在侧漏、低水头下测量困难等缺点,就测压管位置、测压管直径、测量用水及试件尺寸方面规范化多孔渗透系数测定仪。为减少试件表面附着的气泡,采用抽真空后,而不采用分层浸泡的方法。最后就渗透测定仪装置提出几条改进建议:用充气气囊代替柔性侧壁,用差压计代替微压计。实践证明本仪器使用稳定,数据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94.
通过改变焊条药皮成分,系统地研究了C、Al、Si、Bi对球铁焊接接头半熔化区白口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焊缝中C、Al、Si或Bi的含量,有利于减少半熔化区白口的宽度,若将适量的上述元素同时加入,则白口宽度可降至1.8mm。由此可见,在球铁焊缝中加入适量的多元合金元素,是降低半熔化区白口宽度、改善焊接接头加工性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5.
在目前先进的视频检测技术、车牌号码识别技术、无线通信网络技术、GPS授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对设计出适用于广东省现行高速公路实际的机动车行驶速度检测系统加以阐述,并对该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相结合,投入交通监控的应用情况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6.
钻孔灌注桩水化热会暖化冻土引起桩基承载力下降,以桩基水化热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影响效应为研究目的,结合青藏公路G214沿线查拉坪旱桥桩基观测数据,分析水化热对地温场的扰动范围以及桩周土回冻时间,给出灌注桩18 d内的养护温度。结果表明:水化热对距桩1.95 m以外地温影响微弱;144 d后桩侧温度降至0℃以下,229 d后桩侧温度低于-0.5℃;2 a后桩侧基本回冻至天然地温,此时承载力已达到设计要求。桩基混凝土养护温度前5 d在10℃以上,5~12 d在5℃以上,12~15 d为2℃以上,15~18 d仍高于0℃。通过数值仿真给出混凝土入模温度及桩基施工时间对桩周温度场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该区域的灌注桩施工可以在相应规范规定范围内提高混凝土入模温度;灌注桩施工可以在冷季进行,但要做好5 m以上深度桩基混凝土的温控措施。  相似文献   
97.
从信号培训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一种虚实互动的机制来构建信号培训系统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针对目前信号培训的特点,建立能够适应不同线路环境,满足不同实物设备组成方式和实训实操要求的信号培训系统。  相似文献   
98.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Finite pointset method (FPM) fo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ree surface flow around a ship in calm water. It is a Lagrangian and meshless particle scheme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projection method for the incompressible governing equations. This requires the solution of Poisson problems in each time step, so a moving least squares (MLS) interpolants is used for the spatial derivatives in order to discretize the Poisson equation with pressure-Dirichlet condition of free surface flow in meshless structure. Meanwhile, an additional problem of the periodic particle locations redistribution in the present approach is still handled by MLS interpolants. With the proposed FPM techniqu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free surface flow around a ship are circumvented. A verification of numerical modeling is made using the Wigley hull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examined by comparing the detail of wave profile and wave-making resistance with Series 60 mode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FPM is able to perform efficient and stable simulations of free surface flow around a ship.  相似文献   
99.
陆芸 《海交史研究》2012,(1):123-126
伊本·白图泰是14世纪著名的旅行家,他从摩洛哥出发,穿过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叙利亚到麦加完成第一次朝觐。后来他又到过东非各国、印度、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等。李光斌老先生翻译的《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是目前最完整的全译本,当我阅读此书时,好象是跟随伊本·白图泰游历中世纪的非洲、欧洲和亚洲。李光斌老先生不仅翻译准确,达到了“信”、“达”、“雅”的境界,而且注释详尽,在考据学上也颇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0.
Application of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 method to determination of in-situ dynamic strain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Firstly, an integrative software is programmed based on the DIC algorithms and point-wise least-squares fitting technique. Then, simulated speckle images are generated to study the computational accuracy of this software. The experimental setup and procedures for measuring in-situ dynamic strain through both DIC and strain gauge are proposed. The DIC results are close to those measured by strain gauge. This fact reveals that DIC is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tool for in-situ dynamic strain measurement. Finally, the full-field in-situ dynamic strain of another specimen is measured by DIC, an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the strain in the measurement area is clearly sho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