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36篇
公路运输   165篇
综合类   127篇
水路运输   81篇
铁路运输   49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计算绞吸式挖泥船绞刀刀臂在不同工作状态下所受到的载荷作用,引入二维切削理论,对绞刀刀臂所受到的载荷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用MATLAB软件来实现载荷的计算,并用ANSYS对切削过程进行分析,证明计算受力时引入二维切削理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2.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各个行业,传统的道路交通也不例外。试图以新的视角总结梳理传统道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国际前沿,重在捕捉当前的研究热点,绘制学科发展地貌,思考道路工程从汽车发展的促进因素成为制约因素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在此基础上,从道路加物质、资源、环境、能源、安全和光能等角度,描绘了适应新要求的未来道路应具备的典型特征,进而提出了道路工程基础设施的代际划分方法。针对新一代道路,梳理了超级道路的创新至零、工业化生产、免干扰维护、路-车协同、智慧运营和弹性管理等核心内涵,并就类人系统、能源场景、微生态化和速度不限等可能外延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3.
温拌SBS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旋转压实仪(SGC)成型温拌SBS沥青混合料试件,根据体积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最佳拌合温度,根据旋转压实曲线对温拌沥青混合料和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用旋转压实法确定温拌沥青混合料成型温度降低约20℃,动稳定度提高30%,低温抗裂和抗水损害能力相差不大.在压实初期...  相似文献   
74.
沥青再生扩散模型及再生效果评价方法分析和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散程度是反映老化沥青再生进程的重要指标,而扩散模型可以更加直观地对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再生进行描述。对比分析现有用于描述沥青扩散的模型、扩散理论、扩散效果评价手段及再生剂再生效果,总结不同模型、理论、试验条件间的差异,认为应进一步寻找一种更接近实际状态的RAP老化沥青膜,并加强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提出可通过模拟再生RAP老化沥青膜的试验方法,运用核磁共振(HNMR)与红外(IR)相结合的手段,观察再生进程并用沥青胶体结构的电导率方法对再生效果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75.
针对黄铜合金变形抗力大,成形载荷波动大的特点,对H62黄铜连续挤压成形载荷进行了测试分析.实验测试结果发现,H62黄铜与T2紫铜相比,压实轮载荷明显增大,挡料块载荷显著提高,而腔体载荷有所降低,说明H62黄铜在低温时变形抗力大,而在高温时变形抗力小,流动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6.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是客运专线旅客运输组织的核心和基础,是基于铁路企业运营成本和旅客出行费用,以铁路运行总成本最小化为优化目标,以路网运行线频率、路网总通过能力、路网载客能力需求为约束,运用NSGA-II方法求解双目标函数优化的"Pareto边界"问题,并在该边界上讨论所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其算例结果分析表明:列车开行方案既能保证铁路企业的收益,又能够有效地提高旅客出行质量。  相似文献   
77.
以阳泉307国道复线路面工程第一合同段为例,介绍了水泥稳定煤矸石代替水泥稳定砂砾作为路面底基层材料的新技术、新工艺在实际中的应用及推广,通过试验对水泥稳定煤矸石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掺配比和施工工艺,为以后运用煤矸石作为路面底基层材料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78.
分析了信号交叉口的机动车和行人的运行特性,考虑了行人过街与机动车运行的相互影响,为满足行人的安全过街,在两相位交叉口信号配时中加入行人行走的迟起、早断时间。考虑行人过街的需求,在信号配时中将行人过街的最大延误时间以及行人过街的总延误纳入到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中,提出以周期、停车率、饱和度、排队长度、行人最大允许延误时间、机动车最大允许延误时间作为约束条件,以机动车和行人的总延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交叉口信号配时的优化模型,给出求解方法,为信号交叉口的优化配时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9.
连续驾驶时间对驾驶特性测评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连续驾驶时间对驾驶员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的影响,并合理安排驾驶员的工作时间,在分析驾驶特性测评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心理学测试方法测试并分析不同连续驾驶时间下驾驶特性测评指标及其变化规律,建立了连续驾驶时间与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各测评指标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驾驶员一次连续驾驶时间不宜超过3.5 h.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制定或修订有关驾驶时间法规条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0.
我国城市轨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较为详细地回顾了我国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我国新型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的特点,并与我国自主研发适用于高速动车组的同类型制动系统作了技术比较。分析了我国自主研发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的技术基础,指出国内技术与产品和国外相比存在着系统理念、设计经验和系统可靠性方面的差距,同时指出自主研发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