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7篇
公路运输   54篇
综合类   55篇
水路运输   73篇
铁路运输   44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介绍船舶控制系统及相关电控设备的电磁环境,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船舶控制系统及电控设备的电磁兼容性研究设计思路及抗电磁干扰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2.
针对影响暖风性能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确定其影响结果,给出暖风性能提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3.
归纳了车路协同及其仿真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典型仿真结果探讨了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阶段下的仿真需求、经典方法与技术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交通主体建模、群体行为仿真、测试结果分析的3层新型虚实交互仿真测试架构;针对混合交通主体仿真需求构建了异构交通主体模型,解析了混合交通运行机理,以此作为仿真系统底层模型支撑;结合设计的虚实交互仿真测试架构,突破了混合交通群体智能场景生成技术,提出了混合交通群体智能仿真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交叉口和路段典型交通场景,开展了不同群体智能决策控制方法的仿真试验,以验证所提方法的效能;最后,总结了车路协同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仿真测试方法,提出的虚实交互仿真测试方法的系统仿真粒度从500 ms减小到100 ms以内,仿真规模从9个节点和500个交通主体提升到150个节点和2 000个交通主体,仿真场景数量由36个扩展到98个,实现了异构交通主体渗透率0~100%动态可调,有效提高了车路协同混合交通仿真测试的效率、规模和覆盖度;目前新型混合交通环境下车路协同仿真测试需求快速朝着群体化、智能化、规模化演变,开展基于虚实交互和运行环境数据模拟的车路协同群体智能仿真测试方法技术研究,将有力推动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4.
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南海I号"及船上的文物,设计一套整体打捞方案,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入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实现了沉船整体打捞.  相似文献   
115.
芮东升 《铁路航测》2014,(2):90-92,121
现代有轨电车以其相对节能、环保及经济的优点,引起世界各大城市的重视并逐步兴起。从交通组织、乘客乘降、城市规划等方面出发,研究锦州市现代有轨电车3号线市内段落的站点设置、线路敷设方案以及断面设置,以满足城市交通需求。  相似文献   
116.
主要介绍了铝合金地铁车辆型材设计中筋板的设计,并对筋板的布置方式、筋板角度、筋板厚度等进行了分析,得出筋板设计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17.
118.
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介绍了精益生产的背景,然后在精益生产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精益建造的概念,目的是利用精益建造方法改善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实现工程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分析精益建造的理论体系得出了从满足客户需求、提高设计水平、减少变化提高绩效、标准化管理和项目过程绩效评价五个方面利用精益建造理论提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9.
"南海I号"是一艘满载瓷器的南宋时期的古沉船.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该船及其上的文物,一套整体打捞方案被首次提出:即首先将一特制钢沉井压人海底泥土中将沉船罩入其中;然后将底托梁穿过钢沉井底部从而将沉船整体包裹起来;接着将钢沉箱连同其内的沉船吊起并运到岸上进行考古发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困难,不过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后最终将沉船整体打捞成功.这为今后水下考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0.
为减少甚至解决倒虹吸隧道中污物沉积和堵塞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倒虹吸隧道工作井智能排污结构。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隧道及工作井进行建模和数值模拟优化,并进行物理模型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1)外加辅助块体有助于降低湍流位置,而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入口处水流流速对引水结构的影响不大; 2)在工作井内加入矩形三角块和在入口区加阶梯双三角块、出口区加矩形三角块是倒虹吸隧道较优的智能排污结构方案; 3)雨水方沟断面尺寸大小会对水流湍流位置和流速分布有所影响,但添加适当的辅助块仍具有较好的智能排污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