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41篇
综合类   21篇
水路运输   36篇
铁路运输   13篇
综合运输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to simultaneous land use/transportation system performance modeling. A model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causality functions and feedback loop structure between a large number of physical, socioeconomic, and policy variables. The model consists of 7 sub‐models: population,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household, job growth‐employment‐land availability, housing development, travel demand, and traffic congestion level. The model is formulated in DYNAMO simulation language, and tested on a data set from Montgomery County, MD. In Part I: Methodology, the overall approach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model system is discussed and the causal‐loop diagrams and major equations are presented. In Part II: Application, the model is calibrated and tested with data from Montgomery County, MD. Least square method and overall system behavior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model parameters. The model is fitted with the 1970–80 data and validated with the 1980–1990 data. Robustness and sensi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input parameters such as birth rate or regional economy growth are analyzed. The model performance as a policy analysis tool is examined by predicting the year by year impacts of highway capacity expansion on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performance. While this is a first attempt in using dynamic system simulation modeling in 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teractions, and mode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re limited due to data availabilit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 promising approach in dealing with complex urban land use/transportation modeling.  相似文献   
12.
曾靖  钱振东  罗桑 《公路》2012,(8):198-201
黏度是影响环氧沥青混凝土施工控制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Brookfield旋转黏度计测试了不同温度下环氧沥青随时间增长的黏度值,得到了各温度下的黏度—时间增长和增长率曲线,并分析了各温度下的黏度—时间增长与增长率之间的变化规律;而后,基于化学流变理论,采用双阿累尼乌斯方程建立了环氧沥青的黏度预估模型,对比研究了预估模型的黏度值与试验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环氧沥青黏度预估模型能较好地预估黏度增长,黏度增长率曲线与黏度增长曲线形式类似。  相似文献   
13.
林启万  冯桑  黄超 《北京汽车》2012,(6):39-40,44
通过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表现进行阐述,对其成因从生理、心理因素和驾驶员性别、年龄、驾龄、个性等个体因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预防和避免攻击性驾驶行为产生的措施与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虑,提出了一套以安全为核心的立交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安全指标体系,并采用AHP与GST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全指标及其他各层指标的相对权重系数进行了确定和检验。借助GST中的灰色关联分析,计算了立交方案的综合关联度,并最终确定出最优方案。通过工程实例的计算和仿真分析验证了该评价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闵浦大桥主桥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施工工程中遇到的低温、风大、新颖桥面系结构等具体情况,并针对环氧沥青混合料性质受?昆合料容留时间和温度影响显著的特点,对闵浦大桥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后场试验室、拌和楼,前场黏结层洒布、混合料调度、摊铺、碾压、接缝处理等各工序提出了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并列举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及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6.
常用的浇注式与环氧沥青混凝土两类钢桥面铺装材料在高温抗变形方面具有明显的性能差异。利用有限元软件hbquas对浇注与环氧两类铺装材料组成的三类铺装结构进行了在60℃时的铺装永久变形仿真模拟,其中铺装材料的高温蠕变特性采用时间硬化模型进行描述。仿真结果显示:在相同厚度的三类铺装结构中,“下层3cm注式+上层3cm环氧”抗车辙变形能力最好,“下层3.5cm注式+上层2.5cm环氧”次之,“下层3cm环氧+上层3cm注式”最弱。研究表明,环氧沥青混凝土对减小铺装永久变形具有很大贡献,而舍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铺装结构具有较大永久变形。研究结果为钢桥面铺装结构与材料的高温变形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比研究温拌改性剂RH和Sasobit对浇注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在油石比为8.5%、9.0%、9.5%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中分别掺入0、1%、2%、3%的温拌改性剂RH和Sasobit,并通过刘埃尔试验、贯入度试验、车辙试验和低温弯曲试验对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RH和Sasobit能有效提高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流动性,且RH的降黏效果优于Sasobit;RH使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稍有降低,而Sasobit能提高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RH和Sasobit均对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有不利影响,其掺量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用OV7670图像传感器采集图像数据,并以MFC上位机处理图像的系统设计.此设计实现了图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并可根据图像数据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并给出预警.  相似文献   
19.
根据轿车消费者的切实需求,指出建立国内衡量车内空间大小的测量项目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并参考SAE标准中对轿车车内空间尺寸参数的定义,兼顾实际测量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制订出一种车内空间尺寸测量项目的规范,并根据该规范对部分国产轿车的车内空间进行了测量,验证了该规范的合理性和所推荐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同时给出了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20.
刘桑 《广东造船》2005,(4):46-49
药芯焊丝CO2单面焊是船体建造大合拢口焊接中的一种主要焊接工艺方法,该工艺一般是在接头背面敷以陶质衬垫,采用钛型(E71T-1)药芯焊丝施焊。在生产中我们发现,当焊工使用较大的电流、坡口间隙较狭窄、焊接速度较快或接头拘束度极大时,打底焊道表面中央常会出现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断续状热裂纹,增加了返修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