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40篇 |
免费 | 38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024篇 |
综合类 | 1088篇 |
水路运输 | 986篇 |
铁路运输 | 707篇 |
综合运输 | 1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73篇 |
2022年 | 145篇 |
2021年 | 186篇 |
2020年 | 142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82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158篇 |
2014年 | 196篇 |
2013年 | 237篇 |
2012年 | 267篇 |
2011年 | 300篇 |
2010年 | 298篇 |
2009年 | 283篇 |
2008年 | 252篇 |
2007年 | 257篇 |
2006年 | 246篇 |
2005年 | 196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为满足变电站提出的高电压、大容量谐波抑制,兼具一定容量无功静补的工程要求,研制出一种新型注入式混合有源滤波器.详细介绍了混合有源滤波器各个组成部分的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并给出了实验室验证结果和工程应用效果.实际工程应用效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12.
盾构在砂卵石地层掘进时,刀具磨损量大一直是困扰施工的难题。从土压平衡盾构的工作原理及砂卵石地层特性2方面分析刀盘扭矩的构成,并通过数学和力学分析建立了摩擦扭矩计算模型。以成都地铁3号线红牌楼南站-红牌楼站区间为研究背景,依托盾构施工安全风险监控系统,对计算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刀具磨损时,根据地质条件将摩擦扭矩进行分段计算,同时将摩擦扭矩除以总扭矩得到摩擦比例系数,运用比例系数跟踪判断刀具磨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砂卵石地层中构成刀盘扭矩的主要组分是刀盘正面、背面和侧面上的摩擦扭矩;摩擦扭矩计算模型符合工程实际;得到的摩擦比例系数与换刀形态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可定性判断刀具磨损程度,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913.
介绍了竖向预应力的现场测试方法,通过对混凝土箱梁桥竖向预应力进行现场测试分析,认为预应力损失绝大部分是由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 相似文献
914.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给测试带来了新的挑战。类级测试是面向对象测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研究了基于代数规格说明的面向对象类测试方法,构造了一个半自动化的测试框架。公理系统是代数规格说明中的最重要部分,该框架主要基于CLA算法来完成代数规格说明中公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采用GNF方案实现面向对象类级测试中范式半自动化辅助生成工具的设计和实现,最后在此基础上,将GFT算法实现为半自动化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915.
916.
针对当前隧道锚承载力估值时未考虑锚-岩联合承载,安全性评估中忽略传力构件可靠性的问题,基于楔形效应和隧道锚承载的阶段性特征,推导隧道锚的极限承载力估值公式。综合考虑锚碇系统中传力构件的承载能力和隧道锚的抗拔力,反推得到系统所能承受的拉拔荷载上限值,进而对整个隧道锚系统中各部分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且以伍家岗大桥北岸隧道锚工程为依托验证方法的合理性。分析发现:伍家岗大桥隧道锚考虑楔形效应的极限承载力为3 080 MN,是规范计算方法的7倍;传力构件的安全性限制了系统所能承受的拉拔荷载上限值,最大拉拔荷载为486 MN;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揭露的隧道锚初始抗力为9倍设计缆力,极限承载力为13倍设计缆力,建议公式所对应的结果分别为7倍和14倍。结果表明:隧道锚的楔形效应极大地提高了锚-岩联合体的极限承载力;锚碇系统的安全性应由锚-岩联合承载性能和传力构件可靠性两方面综合确定,承载能力低者为系统承载能力的控制性因素;只有从综合角度对锚碇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才能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建议的承载力估值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性较好。 相似文献
917.
918.
为了研究高速铁路列车晚点严重程度,基于统计建模方法建立了高速铁路列车初始晚点不同致因情况下影响列车数的分布模型. 首先基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实绩,以2014年至2015年高速列车初始晚点影响列车数为建模数据,比选了5类备选模型对初始晚点影响列车数分布曲线的拟合优度;其次运用R语言估计了模型参数并建立了初始晚点致因-影响列车数分布的逆模型;最后对模型可行性进行了卡方检验,并运用2016年高速列车运行实绩数据进行Kolmogorov-Smirnov双样本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每类致因的逆模型精度都能够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所建立的分布模型与校验数据是同分布,模型预测结果对初始晚点原因的实际影响列车数匹配度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919.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