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42篇
  免费   422篇
公路运输   6822篇
综合类   6475篇
水路运输   6335篇
铁路运输   4905篇
综合运输   82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385篇
  2021年   661篇
  2020年   553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328篇
  2015年   621篇
  2014年   926篇
  2013年   1215篇
  2012年   1475篇
  2011年   1857篇
  2010年   1973篇
  2009年   2165篇
  2008年   2081篇
  2007年   2602篇
  2006年   2463篇
  2005年   1624篇
  2004年   518篇
  2003年   392篇
  2002年   327篇
  2001年   515篇
  2000年   473篇
  1999年   283篇
  1998年   219篇
  1997年   173篇
  1996年   198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o asses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ngested road networks, the commonly used full network scan approach is to evaluate all possible scenarios of link closure using a form of traffic assignment. This approach can be computationally burdensome and may not be viable for identifying the most critical links in large-scale networks. In this study, an “impact area” vulnerability analysis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consequences of a link closure within its impact area instead of the whole network.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earch space for determining the most critical links in large-scale networks. In addition, a new vulnerability index is introduced to examine properly the consequences of a link closure. The effects of demand uncertainty and heterogeneous travellers’ risk-taking behaviour are explicitly considered. Numerical results for two different road networks show that in practice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raditional full scan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the same set of critical links. Numerical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both stochastic demand and travellers’ risk-taking behaviour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network vulnerability analysis, especially under high network congestion and large demand variations. Ignoring their impacts can underestimate the consequences of link closures and misidentify the most critical links.  相似文献   
992.
轨交区间隧道中隔墙采用预制与现浇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在国内尚属首例。以上海轨交16号线南段工程为实例,阐述了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在小空间范围内进行拼装中隔墙、临时支撑的安装及浇筑等工艺,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3.
文章以川主寺隧道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通过现场调研分析了隧道围岩变形破坏形式主要为坍塌、掉块以及剥落.围岩稳定性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碎裂围岩自稳能力差,围岩变形以弹塑性变形、松弛变形为主;H型钢拱架支护结构对碎裂围岩稳定性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通过典型洞段现场位移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994.
轴对称解对隧道衬砌水压力计算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渗流理论推导了隧道衬砌水压力的轴对称解,并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轴对称解对不同形状隧道断面与浅埋隧道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轴对称解适用于非圆形隧道断面衬砌水压力的估算;隧道断面形状对衬砌水压力折减系数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其影响大小主要由衬砌与围岩的渗透系数比值决定.对于浅埋低水头隧道,用轴对称解计算的毛洞流量Qm与数值解比较,其误差较大,最大误差为36.5%;但用来计算衬砌水压力p1以及衬砌后水流量Q1时,误差相对较小,最大误差为6.3%,特别是利用轴对称解得出的衬砌水压力值与利用数值解得出的衬砌水压力特征值最大误差仅为3.4%.  相似文献   
995.
陈贵红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1):84-88,95
文章采川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偏压连拱隧道不同施工顺序下拱顶下沉、中墙稳定性及初期支护受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先开挖浅埋侧时,拱顶沉降较小,中墙在施工中的稳定安全系数较大、弯矩较小,初期支护受力较大;对于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变形及中墙在施工中的稳定性控制更为重要.所以,从有利于围岩变形、中墙稳定性控制以及中墙受力的角度出发,宜采用先开挖浅埋侧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对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东门口站所进行的土层性质分析、设计方案的优化、设计计算结果与实际施工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对于宁波地区轨道交通车站深基坑设计具有积极意义,使设计与施工能互为印证、互为比较、互为参考,为后续地下三层车站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97.
本文详细介绍了等截面多风口等量排风长管道内压力分布基本式理论推导和风口开度调节计算方法,并根据实际地下工程测定数据验证其理论计算可靠性,可以供地下工程设计计算和工程调试中作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8.
陈明辉  翁敦理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2):119-124,146
文章根据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安托山站—侨香站暗挖区间的二次衬砌施工经验,分析了地铁暗挖隧道二次衬砌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二次衬砌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通过经验总结,使地铁施工的管理、质量控制、施工通病防治上升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999.
富水砂层中暗挖隧道施工沉降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富水砂层中暗挖隧道施工是地铁施工中的一大难点,常常因沉降过大而引发安全事故。在深圳地铁安-侨区间隧道工程中,通过洞内帷幕注浆、水平旋喷桩、地表井点降水等辅助措施做到了超前控制,在解决隧道开挖安全问题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沉降量;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了"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方针,控制了时空效应,解决了富水砂层中暗挖隧道沉降过大的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沉降原因及控制沉降的关键技术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文章从光面爆破机理、光面爆破技术中各主要参数的确定,以及光面爆破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几个方面出发,以深圳地铁安-侨区间隧道硬岩段施工为例,研究分析了如何利用光面爆破技术来提高城市地铁浅埋暗挖法的光爆效果,特别是近距离穿越重要建(构)筑物时如何有效进行光面爆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