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6篇
  免费   875篇
公路运输   2376篇
综合类   2462篇
水路运输   2254篇
铁路运输   1972篇
综合运输   207篇
  2025年   68篇
  2024年   193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401篇
  2021年   547篇
  2020年   374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244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419篇
  2013年   498篇
  2012年   589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612篇
  2009年   604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602篇
  2006年   586篇
  2005年   534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为探究空洞对盾构隧道的影响机理,通过建立考虑环、纵向接头的盾构隧道精细化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空洞深度、面积、位置等多种情况下管片内力、变形及截面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并探讨管片不同拼装点位对含壁后空洞隧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壁后不同位置空洞对结构安全不利影响的排序为:隧腰>隧底>隧顶;空洞面积为5.0 m2时,随空洞深度增加,隧顶或隧底空洞中心处隧道截面弯矩及安全系数呈先减小后反向增大的趋势,且管片椭变先减小至0后反向增大,弯矩分别在空洞深0.3、0.2 m时反弯,左隧腰空洞中心处截面安全系数不断降低,管片椭变及弯矩大幅提升;空洞深度为0.5 m时,隧顶或隧底空洞中心处隧道截面弯矩均在空洞面积3.75 m2时反弯;空洞范围内存在纵缝会降低空洞中心处隧道截面内力并提升其安全系数,但其最大张开为空洞内无接缝时的2.0~3.5倍。研究成果可为盾构隧道壁后空洞安全评价、拼装点位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2.
<正>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海盗风险成本属于船舶所有人、保险人和货主应当而且能够承担的营运成本;现在这一观点发生了明显变化。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亚丁湾和印度洋海域发生海盗袭击事件111起;2009年海盗活动更加猖獗,截至2009年5月中旬,亚丁湾和印度洋海域共发生海盗袭击事件114起,超过2008年全年的总量。按每艘船的赎金200万~300万美元计算,2008年索马里海盗获得的赎金总额高达1亿美元。由此可见,海盗风险上升给海运业带来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253.
为了解决隧道穿越土砂分界地层的围岩稳定性问题,以蒙华铁路阳城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及数值试验等研究方法对土砂分界地层围岩稳定性进行探究,重点探讨地层种类及其厚度变化对围岩变形、塑性区扩展及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1)相对单一地层,土砂分界地层会影响洞周应力分布,分界面处围岩容易先出现塑性区,且土砂分界地层围岩变形性质与软弱的全砂岩地层更为接近; 2)在土砂分界地层分界面处会产生较大的水平收敛,易出现拉应力; 3)土砂分界地层中,随着砂层所占比例的增大,拱顶沉降和洞周收敛不断增大,且分界面所在台阶处支护结构的应力发展会提前达到更高的峰值; 4)当分界面出现在上台阶时,围岩会产生极大的塑性变形,支护结构承受相对较大的应力,是土砂分界地层中最不利的分界情形。  相似文献   
254.
船舶分舱及舱室数据的生成是船舶稳性计算的前提.文章在AutoCAD2002环境下,采用VBA工具和ActiveX技术,对船体的交互式智能化分舱方法进行研究,实现了船体的自动交互式分舱、舱室分舱概图自动绘制,同时得了到舱室定义文件.该方法可以快速得到多个分舱方案,同时生成相应的舱室数据,为后续的稳性计算及评价提供基础,也进一步提高分舱设计与稳性计算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255.
为了研究出行者进行路径选择时的动态决策过程,本文采用决策场理论,研究 了多属性条件下,机动车出行者的微观和宏观动态决策行为.分析了决策场理论的基本模 型,构建了出行者动态决策行为场景和框架,以历史出行时间、预测出行时间和两者综合 值作为出行者决策的路径属性,并根据属性与实际出行时间的差值为依据,提出了出行 者注意力权重矩阵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分析发现,自由流出行时间对出行者决策影响较 大,出行者对路径属性的依赖性非常强,决策过程中存在路径偏好反转的现象,表明出行 者动态决策过程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路径选择是时间累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56.
针对客流出行需求多样化和不均衡化的问题,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提出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在线灵活编组大小交路的运营模式,并结合 NSGA-Ⅱ算法对开行方案进行优化。首先,分析列车在灵活编组条件下的折返场景,并确定折返时间与发车间隔之间的关系;其次,以乘客出行成本和列车运行公里数为目标函数,基于 NSGA-Ⅱ算法,设计在线灵活编组大小交路运营模式的数学模型;最后,针对线路情况,进行实例计算验证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在线灵活编组大小交路运营模式相较于单一交路、大小交路和多编组混跑模式,其车辆运行公里数分别减少 42.68%,22.81%和 15.98%,车辆运用数分别减少 35%,23.53%和 16.13%,断面最大满载率分别从 161.71%,123.54%和 135.49%减少到 119.68%。该运营模式能够在确保服务水平的同时减少车辆运行公里数、车辆运用数,提高线路满载率均衡程度,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带来更大的效益和改善。  相似文献   
257.
为了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公众的出游意愿,在MGB模型的基础上,构建 影响出游意愿各自因素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 提出了10 个假设,揭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后各因素对出游意愿影响的作用机理,运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方法,对所收集到的有 效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出游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积极的预期情感对出游 欲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出游欲望和非药物干预行为对出游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 极的预期情感对出游欲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使出游者采取 非药物干预的行为也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58.
为提高现阶段船体分段制造过程的标准化水平,实现分段装配工序和工时的标准化,推动船体分段制造数字化发展,文章以船体分段作为分类成组的研究对象,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建立模糊聚类分析模型,通过输入分段工艺生产数据信息,实现对船体分段的定量化分类,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形成的分段族类符合实际工艺需求。  相似文献   
259.
为解决高速列车运行过程中因轨面情况改变,导致列车没有达到最大黏着利用而出现空转或滑行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最大黏着系数的滑模自抗扰(SM-ADRC)黏着控制器;考虑轮轨间黏着特性的复杂、时变与非线性等特点,基于黏着机理分析,建立了轮轨间牵引系统的力学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MLE)方法对不同轨面的相关参数进行辨识,计算了当前轨面的最大黏着系数,保证列车始终能达到最大黏着利用;通过引入滑模算法改进了自抗扰控制(ADRC)中非线性误差反馈控制律部分,设计了一种SM-ADRC黏着控制算法,利用Levant跟踪微分器减小初始跟踪误差,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ESO)估计和补偿系统总的外部扰动,由滑模控制提高系统的鲁棒性;采用MATLAB软件对CRH380A型高速列车进行仿真,在轨面情况改变时,由SM-ADRC黏着控制器控制列车跟踪设定速度,并将其与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滑模控制器、ADRC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干燥轨面的最大黏着系数是0.160,16 s时辨识出真值;潮湿轨面的最大黏着系数是0.106,18 s时辨识出真值;ADRC的速度跟踪误差范围为±1 km·h-1,轨面变化后,速度跟踪误差波动幅度较大;SM-ADRC黏着控制器的速度跟踪误差范围为±0.4 km·h-1,轨面变化后,速度跟踪误差波动幅度较小,更加平滑稳定,速度控制跟踪精度更高,且优于PID和滑模控制方法。可见,所提出的SM-ADRC黏着控制器能够实现列车的快速黏着控制,并达到最大的黏着利用。  相似文献   
260.
列车牵引定时计算是轨道交通列车牵引仿真系统的重要功能模块,对于实现列车按运行图模拟仿真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考虑定时运行的基础上,实现列车运行全过程能耗最小化,则使该研究更具实际价值。在分析列车牵引计算运动学理论基础上,构建基于巡航惰行组合中间过程的列车运行定时节能仿真双层规划模型,分析以巡航速度为能耗控制变量、以惰行点位置为运行时间控制变量的二分法求解模型的可行性及解的存在性,设计基于二分法的列车运行定时节能优化算法。完成定时节能仿真模块的计算机程序编写,并以广州市域快线18号线(规划方案)万顷沙—横沥区段做案例分析。仿真计算列车运行时间与时刻表时间误差满足精度要求,且在能耗上求得最优解,表明模型构建和算法设计有效,且具有计算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