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16篇
综合类   11篇
铁路运输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实现动静态交通和谐统一,构建与停车需求相协调、停车资源时空均衡的路侧泊位动态供给方案,应用图论的方法建立了含有路侧停车网络的车辆运行模型,将路段分为通行路段与路侧停车路段,并根据用户通行性质与运行状态,基于改进的BPR(Bureau of Public Road)函数量化了通行用户与停车用户在常规通行路段和路侧停车路段的通行阻抗。为实现路网整体通行效率最高,以路网中用户总通行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以路网中停车设施利用水平的高效性与空间均衡性为约束,构建了最佳泊位资源配置模型,并应用相继平均算法(Method of Successive Averages, MSA)设计了路网总效率最高的交通流路径分配方案。以典型的Nguyen-Dupuis网络为实例,设计了多模式、动态的停车资源配置方案,量化了用户出行时间与通行需求和停车比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已知路网中的出行起讫点和泊位规划目标时,通过应用该优化求解模型能有效配置路侧停车资源数目,合理规划出行路径,改善用户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22.
为量化用地规划与交通拥堵的关系,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核心区为研究区域,首先提取区内 的兴趣点并以用地建筑面积进行量化;然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将核心区的实时路况电子地图矢 量化,并构建核心区道路间的拓扑关系;根据原发性拥堵与继发性拥堵时序上的差异性,找出原 发性拥堵点,并基于拥堵点的拥堵时间属性进行空间聚类,得到各类拥堵区域的平均拥堵时间; 最后利用量化后的兴趣点对各拥堵区域内的用地进行分析,并建立拥堵时间与各类用地之间的相 关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期,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公司用地与 拥堵时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以商业用地为主的区域内拥堵最严重;另外不同的用地配比 与拥堵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且当用地配比为1.138时,该区域内的拥堵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23.
在公铁两用桥梁的基桩静载试验中,为了增加传统加载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其对大吨位基桩的适用性,以宜宾市临港大桥锚桩法试桩为背景,通过优化桩底空间结构,设置钢垫板与可发性聚苯乙烯泡沫板(Expanded Polystyrene,EPS板),并且利用EPS板的减荷属性,提出不考虑端承型桩的桩端承力转而测试桩侧摩阻力的新工艺。采用FLAC3D软件对试桩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位移实测值与数值模拟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没有发生突变现象;EPS板顶板中心点在加载到最后一级时最大位移很小,绝大部分竖向试验荷载通过桩侧摩阻力以剪应力的形式传递到桩周土体中,只有少部分竖向试验荷载传递到EPS板上,因而产生的压缩变形很小,远小于极限压缩量,与桩端承力真实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新工艺不仅减少了试验加载吨位,还提高了试桩工程的成功率与桩侧摩阻力测试的准确性,为设计单位优化桩长提供真实有效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24.
高速公路交通标志系统中的地名标志发挥着直接传递道路使用者所需求的地点名称、方向及距离等主要信息的作用,对于突出高速公路的特色,体现其建设水平,为道路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全面的交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地名标志设计的总体原则,并结合广西区高速公路网交通标志牌优化研究项目中的调研情况,就调研中发现地名标志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5.
为实施精准化、动态化路侧停车管理策略,协调道路行车与停车之间的关系,剖析了路侧停车行为对交通流的干扰机理.选取北京市4处典型路侧停车带,基于路侧停车订单和实地调研数据,对停车设施利用特征、停车时长分布特征、停放车辆数目分布和驶入车辆数目分布等典型的停车行为特征进行了量化,建立了道路周边用地性质与停车行为的映射关系;并根据以上特征规律建立路侧停车带设置于机非混行路段的仿真模型,分析最高允许停放时长、路段交通量和停车需求量等关键因素对路段机动车行程时间的影响规律,定量描述了各因素不同区间值对行程时间波动程度与波动范围的影响.选取新街下坡路侧停车带为例,以控制车流行程时间延误为目标,综合考虑各时段的交通流特征、停车设施利用效率和停车需求量等要素,从停车泊位数目设置、停车需求控制和停车时长角度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限制停车时长为1h能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影响,道路机动车交通量低于440 veh/h或停车需求下降30% 时,行程时间的波动程度和波动范围趋于稳定,交通影响的改善效果达到瓶颈期.   相似文献   
26.
轨道交通客流在特定时空区间的强聚集效应导致车站内部设施的服务能力与客流量不匹配,极易造成乘客拥堵、滞留等问题。通过对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流线大范围调研,确定服务设施实际通行能力,识别车站瓶颈区域。进而利用多点联动的瓶颈控制方法,构建网络瓶颈客流疏导模型,协调流线网络结构中设施通行能力的匹配度,计算瓶颈点上下游客流调节量。以北京东单地铁换乘站为例进行流线瓶颈优化,制定不同客流强度下瓶颈优化方案,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模型可协助车站管理人员明确瓶颈控制区域的范围,并制定详细的限流泄流乘客量分配,为高密度客流组织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网约车”数量越来越多,“网约车”等待时间长与载客热区需求大等问题也逐步显现,乘车体验亟需改善。在成都市出租车GPS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出租车出行分布规律,划分工作日为早、晚、夜高峰相关时段,引入k-距离曲线改进DBSCAN空间聚类算法,对出租车上下客点进行聚类分析,并用数据挖掘得出载客热区。采用BP神经网络预测载客热区的出行需求,预测结果表明,早高峰时段BP神经网络模型的MAPE分别较随机森林模型、岭回归模型提高了3.25%和5.87%,晚高峰时段提高了2.98%和4.32%、夜高峰时段提高了1.44%和2.58%,验证了BP神经网络在出租车需求预测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
城市桥梁建设中,因大悬臂倒T盖梁具有良好的视野和通行净空而被广泛采用,但其大多为跨高比较小的深受弯构件,不符合平截面和小变形假定,且内部体系受力复杂,施工过程中受力不对称,空间效应明显。为研究其空间受力特点,采用Midas FEA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受力分析,为类似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9.
将两阶段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应用于枢纽效率评价之中,构建了枢纽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两阶段数据包络非均一评价模型.从运营管理者的角度,对十个枢纽的运营效率进行了实例研究,得到了参评枢纽的运营效率排序,且进一步对低效枢纽的效率指标进行了优化可行性分析,给出了指标潜在优化百分比.证明了两阶段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在枢纽效率评价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0.
基于分层Logit模型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减少传统模型的非相关选择方案相互独立特性引起的预测误差,按照交通方式服务对象的不同,将交通方式划分为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两类,具有类似性的出行方式归并为一个层次,采用分层Logit模型的形式,利用北京市实际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标定.通过计算得到对方式选择层次1和层次2有影响的离散变量分别为年龄、是否有私家车、支付方式以及年收入、出行目的;连续变量为时间和费用.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