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0篇
综合类   19篇
水路运输   5篇
铁路运输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石板坡大桥墩梁固结点局部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石板坡大桥墩梁固结点的三维应力状态,建立了墩梁固结点结构分析的空间有限元模型,根据施工过程中及成桥后的工况,分别进行了空间有限元计算,得到了墩梁固结点在三种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情况,检验了设计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提出了改善墩梁固结点应力的措施和方法,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2.
铁路连续梁桥一般只设置一个固定墩,在强震区固定墩的抗震能力难以满足需求,提出一种连续梁桥固定墩墩底自复位减隔震设计思想。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固定墩墩底与承台之间处于固接状态。在罕遇地震情况下,固定墩墩底与基础承台之间发生相对摇摆,减少了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并通过摆动过程中的相互摩擦消耗部分地震能量,起到减隔震作用。同时在地震余能和结构自重的共同作用下,使结构在震后基本能够自动恢复到初始平衡位置。以典型铁路三跨连续梁桥为例,研究了墩底自复位减隔震结构的减隔震机理,分析了墩底自复位减隔震结构主要参数对减隔震效果及滞回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连续梁桥固定墩墩底设置自复位减隔震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固定墩的地震响应,具有较好的减隔震效果。但在桥墩较矮时,会增大梁端纵向位移响应,在实际设计中应予以考虑。墩底自复位减隔震结构的椭圆长半径a、短半径b及桥墩高度H等参数对墩底自复位减隔震结构的减隔震效果有较大影响,而墩底自复位减隔震结构的摩擦系数μ对其减隔震效果影响相对较小。椭圆长半径与短半径之比a/b对墩底自复位减隔震结构的滞回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3.
墩梁频率比对桥跨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3种不同跨度的铁路标准预应力混凝土T梁和双柱式轻型墩为研究对象 ,分别建立 4种不同的计算模型 ,较为系统地分析墩梁频率比对桥跨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得出计算公式 ,对桥梁状态评估和故障诊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4.
45.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新建铁路客运专线为解决沉降难题,多采取“以桥代路”的设计理念。客运专线在向全国各地区推进的同时,桥址位于岩溶区的现象也变得日趋常见。由于铁路客运专线设计时速高,因此对线路沉降量的要求也变得更高,而位于岩溶区的桥梁基础沉降如何在设计阶段进行准确的计算,在施工阶段进行严格的控制也变得尤为重要。以某铁路客运专线上位于岩溶区的某桥梁桩基础为例,分别采用规范和基于规范的计算软件对桩基础的沉降进行分析计算,分析设计采用基底加固措施的效果,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进行施工方案合理优化,采取更有效、更严格的控制桥梁基础沉降的措施,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针对铁路提速后大部分轻型墩桥梁横向车桥耦合振动幅值过大这一问题,提出采用MTMD对其进行控制。首先将被控结构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建立了结构MTMD系统力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进而以一轻型墩特大桥为例设计MTMD,并对采用MTMD控制铁路轻型墩横向车桥耦合振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7.
48.
从地震作用下主梁和桥面系水平惯性力的传递路径出发,建立主梁和桥面系水平惯性力传递路径模型,分析其对塔底弯矩的影响规律,提出低重心斜拉桥的概念,对比分析低重心斜拉桥与常规斜拉桥的异同。以一典型的低重心斜拉桥——济南黄河三桥为对象,对比分析该桥与常规斜拉桥的区别,研究不同结构体系对低重心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随着转体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转体施工的吨位也在不断的提升,对转铰下混凝土的密实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定乐凯大街转体桥4.6万t球面平铰项目为依托,对球铰下混凝土施工工艺进行试验研究,从混凝土原材料、外加剂、配合比、浇筑过程控制措施和浇筑完成后的注浆填充效果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并在球面平铰底面埋入?8 mm钢丝绳,辅助振捣引气,初凝后拔出形成注浆孔道,终凝后压注浆填补顶面空隙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保障球铰下混凝土的密实度。  相似文献   
50.
以南沙港铁路鸡鸦水道既有公路桥改扩建公铁两用桥工程为依托,对新老桩基础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变情况进行了测试,并建立包含既有桩基础和新建桩基础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桩长和桩型对新老桩共同工作时荷载分担比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新老桩荷载分担比例受桩长影响较小,受桩型影响明显;端承桩各桩承担上部竖向荷载较均匀,摩擦桩受群桩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