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1篇
综合类   24篇
铁路运输   18篇
综合运输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31.
汽车驾驶员暗适应能力与夜间安全行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研究暗适应测试方法的同时,调查了夜间事故组驾驶员与非事故组驾驶员的暗适应水平的,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事故组驾驶员暗适应时间明显长于非事故组,提示暗适应功能障碍是夜间交通肇事的原因之一,并提出夜间行车安全速度。  相似文献   
32.
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演化是自组织与他组织复合作用的发展过程,各子系统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表现为协作与竞争)是系统演化的本质动力.选取道路网容量与交通量作为序参量构建了城市交通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复合演化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管理部门的不同引导控制强度对应小汽车、公共交通和混合交通3种交通发展模式,不同交通需求与供给增长率对应供需追随型、引导型和超前型3种交通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33.
在定义旅游交通出行链的基础上,对山地景区的旅游资源及客源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山地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垂直带谱分布特征,提出山地旅游交通发展战略及交通模式,可促进山地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4.
机车司机失衡性实时监测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机车司机工作过程中的身体状态、疲劳程度提出了测试方法与评价模式。在作业前、作业2h、作业3h、作业4h后4种状态下对其失衡性进行实时监测。受试者50人,在座姿操纵整个过程中,当出现过度疲劳时,监测系统可及时提示。结果表明:失衡者在连续作业3h后与作业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5.
基于旅游交通出行链的山地旅游交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义旅游交通出行链的基础上,时山地景区的旅游资源及客源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山地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垂直带谱分布特征,提出山地旅游交通发展战略及交通模式.可促进山地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6.
论ITS的结构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讨论智能交通系统理论范畴,探讨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寻求建立ITS结构模型,将人、车、路、环境系统通过技术群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运行有序的交通系统,从而达到最大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保障效能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7.
城市轨道交通合理规模机理及模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及经济规模扩大,居民出行强度和结构发生变化。交通需求的相对无限性和城市道路交通资源的有限性使人们关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合理的线网规模不仅是长度,而且是线路运营里程、输送能力、区域范围的需求辐射效应及多元化公交的有效整合。本研究着眼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相关特性及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提出轨道交通线网规模需求的梯度效应、弹性效应、平衡效应和综合效应机理;通过城市经济承受力、环境资源容量等外部约束条件的综合筛选,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优选规模方案;分析了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梯度效应、弹性效应、平衡效应和综合效应规模初步匡算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分析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8.
机车乘务员安全可靠性评价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殿业  戴明森  金健 《铁道学报》1999,21(1):99-101
本文对机车乘务员每天工作的身体状态,疲劳程度提出了测试方法与评价模式,受试者30人,在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缺少睡眠,过量饮酒五种状态下对其平衡稳定安全可靠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作业前与作业后两者之间平衡稳定性度差异显著(P〈0.05),缺少睡眠,过量饮酒与常态下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平衡稳定性度是用来快速检测机车乘务员安全可靠性的最新技术,并提出瞬时安全可靠性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39.
编组站解体能力影响因素的仿真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编组站到解系统仿真属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是对所有有关实体状态变化过程的模拟。实体包括编组站固定设备实体、技术作业实体和临时实体。根据实体状态在编组站到解系统各项作业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实体又可以分为二元状态实体、矢量状态实体和多元状态实体等3类。可以将同类实体的状态及其他相关属性构建为行矩阵,不同类别实体之间的作业关系构建为二维矩阵,使整个编组站到解系统仿真过程用数个矩阵的循环运算表示。仿真结果表明,到达场股道数量对驼峰解体能力的发挥存在1个阈值,当低于阈值时,充分利用驼峰解体能力和提高编组站整体解体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股道数量;到达场股道、列检组和驼峰调机的数量变化对解体能力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1个相对较为合理的取值范围,可以通过综合各种因素仿真确定。  相似文献   
40.
基于格序偏好的模糊多目标决策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格论,将方案优选的全序刻画拓展为格序刻画.基于决策理论和模糊集理论,提出了模糊多目标格序决策的概念,建立了模糊多目标格序决策模型.基于正、负理想解的概念,提出了该模型的2种算法.算法1是先对模糊指标值进行加权,然后确定模糊正、负理想解,通过比较每个方案与两者之间的差异选择满意解.算法2是直接在原模糊指标值的基础上确定模糊正、负理想解,并引入满意度的概念刻画每个方案与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通过加权得到满意解.算法1较简单,算法2则能始终保持模糊元素的线性性质.算例表明,2种算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