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2篇 |
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00篇 |
综合类 | 61篇 |
水路运输 | 45篇 |
铁路运输 | 53篇 |
综合运输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192.
193.
用最新数据说明了我国能源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特征,以及原油储量产量不足的现状,不得不增加原油进口以满足消费的无奈。由于石油进口依存度日增,存在国家安全风险,继而从资源角度阐述以天然气替代部分石油的可行性和应用天然气作为汽车动力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4.
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地基承载力分区计算方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公路黄土地基承载力的评价主要借鉴建筑、铁路等行业的评价经验, 以整个黄土地区为单元, 给出一个推荐公式或承载力表, 已不能满足公路工程的要求。以大量黄土地区实测载荷试验为基础, 按照承载力把黄土地区分为四个区, 每个区都建立了承载力与含水量、液限、孔隙比之间的非线性回归关系式。用这一套回归关系式确定的黄土承载力相对误差小于10%, 与规范方法相比较, 精度显著提高。同时对承载力分别按路基的宽度、相对变形以及刚柔荷载进行修正, 给出了承载力设计值的修正公式。 相似文献
195.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及事故多发路段是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顽疾所在,但如何在现有数据基础上精准识别和定位事故多发路段尚无统一定论。以深圳市为例,基于2014—2016年交通事故数据,利用空间模糊度搜索调用数字地图API来确定事故点位,并基于累计频率分析法对道路进行事故黑点分析,最后利用GIS线性参考技术对事故点位进行精确定位。结合GIS平台进行系统封装和二次开发,构建一套基于GIS空间聚类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鉴别分析系统。应用实例显示,系统可实现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精准定位及分析等多项功能。 相似文献
196.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扩展和客流迅速增长,车站滞留风险和应急响应问题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乘客滞留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 BP)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改进的P-中心选址模型求解得到应急公交驻车点的服务匹配方案.根据案例求解和方案对比研究表明,是否考虑风险权重影响了车站在选址过程中的相对重要度,基于风险分析的驻车点选址方案使部分权重较高的车站与驻车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减少了0.8%~8.4%,但是对整个研究区域的公交应急服务覆盖效果影响很小,有利于应急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7.
冲击压实和强夯加固地基效果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黄土地区陕西某高速公路段对原地基分别进行强夯与冲击碾压处理, 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原位测试, 对比了地基处理前后不同深度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干密度、压缩模量与湿陷系数) 和微结构特征, 以及载荷板试验、触探试验、旁压试验结果, 研究了采用强夯和冲击碾压处理后黄土地基强度的形成机理、地基承载力变化、处理效果与有效影响深度。结果表明冲击碾压的有效影响深度在1.0~2.0 m, 在0~1.5 m处形成连续、均匀、密实的加固层;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达4.0 m, 有效影响深度在5.0~6.0 m, 在加固深度内湿陷性均被有效消除。 相似文献
198.
199.
岩溶区隧道的修建改变了原有地下水平衡,溶洞的存在会使水压力集中作用在隧道衬砌上产生集中应力,严重威胁到隧道的正常运营与安全。以广东省岩溶地区运营公路隧道为工程依托,基于室内隧道模型试验,研究岩溶区运营公路隧道在不同溶洞空间分布形态大小特征、不同节理倾角、强降雨条件下衬砌的受力特性,以隧道衬砌表面应变、孔压、土压力和衬砌周边围岩位移的试验测试数据为分析依据,得出结论:沿经过隧道衬砌中心位置走向为45°和135°的溶洞对隧道衬砌不良作用大;溶洞的直径对于隧道衬砌受力特性影响最小,其作用主要是通过与围岩节理面倾角和溶隧间距(溶洞与隧道)的组合来体现;溶洞与隧道距离约在该距离为1.5倍隧道直径时,隧道衬砌的安全性最差;围岩的节理面倾角对隧道衬砌安全性的影响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以围岩沿节理面方向运动发生的附加应力作用和地下水沿节理面渗流所发生的孔压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