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9篇
综合类   4篇
铁路运输   29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12.
根据软岩的力学特征,讨论软岩地基中桩的极限承载力问题.在文献[1,2]的基础上,根据Duncan-Zhang模型,对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运用静荷载试桩结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岩土问题分析中,一直采用莫尔一库伦强度理论,该理论适用于单一材料,且不考虑中间主应力σ2的影响.本文运用统一强度理论求解纤维加筋土地基的承载力,推导出承载力表达式,同时结合实例检验,证实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影响铁路明洞行车安全的各种因素,将行车安全划分为五个等级。运用模糊数学中模糊评判办法,结合现场的统计数据,对铁路明洞行车安全的等级进行二级综合评判。根据工程实例,证实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Hoek-Brown屈服准则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隧道稳定性分析时常常采用Mohr-Coulomb屈服准则,但岩石屈服时服从Hoek-Brown半经验公式屈服准则.在Hoek-Brown屈服准则中引入强度折减法用以研究隧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且与基于等效的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强度折减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屈服准则条件下的整体稳定系数、围岩变形特点及潜在破坏面位置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所得围岩稳定范围可以为锚固支护提供合理的参数以及开挖前的地层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浅埋隧道塌方机理上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浅埋圆形隧道的塌方机制的预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基于Hoek-Brown破坏准则下,运用极限分析原理,对浅埋圆形隧道的破坏机制进行分析。在考虑支护力和孔隙水压力的前提下,对岩体内部进行能量耗散计算分析。推导出塌落面目标方程的参数表达形式。代入不同的参数值,绘制出具体的塌落面形状。分析讨论各参数对潜在的塌落形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水压力系数ru 和参数B增大,塌方范围减小;参数A和σt 增大,塌方范围增大。  相似文献   
17.
陡坡地基上高填路堤极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实践,采用大型室内模型试验,找出了荷载作用下陡坡地基上高填方路堤滑动破坏面出现的位置及形态。通过对路堤边坡稳定性计算的极限分析上限法进行研究,根据折线形滑动面形式建立机动容许速度场,推导计算斜坡地基上高填方路堤稳定性及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运用此方法对斜坡地基上不同斜坡坡度、不同填土高度、不同路堤宽度以及不同路堤边坡坡度的填方路堤极限承载力进行计算,得出各个因素对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路堤填筑高度和顶面宽度对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斜坡坡度的影响,而路堤边坡坡度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建议在斜坡地基上填方路堤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综合考虑斜坡坡度、填土高度、路堤宽度、路堤边坡坡度、极限承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以确保山区高速公路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18.
推导了斜坡上的高填路堤及其地基稳定性联合求解的计算公式,并编制了相应的电算程序,可方便快捷地对斜坡上的高填路堤稳定性进行验算,从而判断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合理桩间距讨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土拱效应原理,根据方形桩间的静力平衡、桩侧处的极限平衡状态,推导出抗滑桩的桩间距公式。公式表明:抗滑桩的合理桩间距与桩后土体粘聚力成正比,随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桩后坡体推力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软岩地基中嵌岩桩承载力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软岩的力学特征,讨论软岩地基中桩的极限承载力问题.在文献[1,2]的基础上,根据Duncan—Zhang模型,对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运用静荷载试桩结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