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19篇
铁路运输   34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高速列车通过截面突变隧道时压力波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铁路隧道压力波是铁路高速化中日益突出的问题之一,而高速列车通过截面突变隧道时压力波特性目前研究较少。本文根据高速列车通过隧道过程中引起空气流动的特点,在对复杂空气流动现象进行合理简化的基础上,采用一维可压缩不等熵非定常流体流动模型和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发展了截面突变隧道压力波的数值计算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边界条件,随后与国外典型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证明本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单车和会车通过截面突变隧道的压力波进行了数值分析,对揭示截面突变隧道内压力波特征及截面突变对隧道压力波的影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基于350 km·h-1中国标准动车组在大西高铁科学试验段的实车试验,结合压力保护阀工作状态,研究了列车通过试验段全程的车内外压力变化特征,分析了隧道长度、线路坡度、隧道群和列车速度对车内外压力变化的影响;针对EN 14067-5—2010中实车试验最大压力变化量的估算方法和TB/T 3250—2010中“整车车内可构成一个气压密封舱”的条文进行了实测数据验证,研究了整车气密效率的变化特征以及其与车内压力舒适性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EN 14067-5—2010中车外压力峰值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对其中列车和隧道壁面摩擦导致压力变化进行变量替代修正后的计算与实测差异明显减小;在压力保护阀关闭状态下,列车通过大坡度隧道后车内外长时间保持较大压力差;车厢内端门、风挡通过台门、司机室门的关闭几乎不存在气密性效果,整列车内贯通空间可视为一个气压密封舱;头车端和尾车端进入隧道引起的压力变化以及空气与列车和隧道壁面摩擦引起的压力变化与列车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整车气密效率随隧道长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且其减小会带来车内人员耳部不适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高...  相似文献   
43.
高速列车隧道会车压力波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维可压缩不等熵非定常流体流动理论的和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发展了高速列车在隧道内会车所引起的隧道内空气压力瞬变的数值方法,并根据该方法计算、列车隧道内三种不同位置的会车压力波瞬变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我国高速铁路单复线隧道设计参数选择的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隧道内会车引起乘客舒适性等问题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44.
顺排圆管涡产生器式中冷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16V280型机车柴油中冷器,应用涡产生器式翅片新型顺排圆管片式换热板芯,通过传质,传热比拟实验和真实元件的凝结传热实验,证明顺排圆管管片式换热能力强,空气压力损失小,与圆管水片换热板芯相比,换热能力平均提高20%左右,应用涡产生器的顺排圆管管片式中冷器能够满足16V280型柴油机中冷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5.
依据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理论,以及黎曼变量特征线方法,在控制方程中计入瞬态摩擦项及传热项,对不同长度无碴隧道内压缩波波前变形进行数值模拟。与国外现场试验比较验证,表明本文计算方法和程序是正确的;在长隧道计算工况下,隧道长度对出口处压缩波的压力梯度影响明显,为进一步研究微压波强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6.
基于变流通截面的高速铁路隧道单车压力波数值计算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梅元贵  耿烽 《铁道学报》2003,25(2):74-78
基于隧道内空气流通截面是时间和距离的二元函数条件与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理论,提出了高速铁路隧道单车压力波广义黎曼特征线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并进行了不同喇叭状隧道端口条件下和不同列车前端鼻部长度的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47.
高速列车气动噪声及减噪措施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速列车速度的不断增加,高速列车的气动噪声问题愈发突出.高速列车气动噪声已成为目前世界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高速列车气动噪声的性质介绍了高速列车的气动噪声源,分析了受电弓装置、车厢间的连接部位、百叶窗、转向架、车头和车尾各部位气动噪声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以上各部位降低其产生气动噪声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8.
高速是我国铁路货运列车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货运列车快速通过既有普速线隧道时,会诱发车外压力波动并可能引起车体疲劳破坏等问题.应用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模型和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研究了我国新研发的时速160公里货运列车隧道交会压力波的形成机理和沿列车运行方向车外压力的分布特性,分析列车速度和车型对隧道压力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列车隧道中央等速交会时,车外的压力由于受到对向列车的气动作用、以及隧道内压缩波和膨胀波的反复作用,导致车外的压力不断波动;沿着列车运行方向,越接近车尾,车厢外的最大正压值和最大压力峰峰值越小,最大负压值越大.车速越大,压力波动幅度越大.不同车型下,对于头车、中间车和尾车的最大正压值,全侧开式快捷棚车比塞拉式快捷棚车分别大22.05%、12.33%和67.74%;对于最大负压值,其值分别大4.58%、14.56%和13.29%;对于最大压力峰峰值,其值分别大15.40%、13.63%和16.84%.  相似文献   
49.
列车交会时车体两侧压差影响列车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和舒适度。基于三维、非定常、可压缩流动的雷诺平均N-S方程和SSTk-ω两方程湍流流动模型,采用重叠网格技术,模拟高速列车在隧道中央等速交会,研究了速度(250km/h、350km/h和400km/h)、线间距(4.6m、4.8m和5.0m)对车体两侧压差波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体两侧压差时间历程曲线形状相似于明线交会压力波时间历程曲线形状,在通过列车的车头和车尾经过测点时,压差值分别产生先正后负和先负后正的脉冲波,而且车尾通过时产生的压差明显比车头经过时低;车体两侧最大正压差值、最大负差值以及压差幅值均与速度平方成正比,400km/h下压差最值平均比350km/h大26%,350km/h下压差最值平均比250km/h大92%;车体两侧最大正压差值、最大负差值以及压差幅值均与线间距成负指数关系,压差最值随着线间距变化的增长百分比基本在9%左右。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