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3篇 |
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80篇 |
综合类 | 121篇 |
水路运输 | 119篇 |
铁路运输 | 88篇 |
综合运输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9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处安放车辆检测计,统计一时问周期(如1小时)内的交通流量和交通组成等数据,通过划分时间段和时间类别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预测下一时间周期隧道内的交通流量和交通组成,进而计算出隧道所需的通风量,达到前馈通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2.
123.
介绍了新开发的滚动轴承清洗装置,该装置采用高压温水喷射的方式,具有清洗干净、无污染、小型化、维修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4.
从2000年5月开始,荷兰国铁(NS)新成立的国际旅客运输公司在阿姆斯特丹-米兰间投入新型夜行列车,每周往返6次。阿姆斯特丹18点发车,第2天7点50分到达米兰;米兰20点发车,第2天10点37分到达阿姆斯特丹。列车编组由卧铺车、座席车和用于运输优等货物的货车3部分组成。其中,租借WL-MU试制卧铺车4辆,最高运行速度200 km/h,货车是原DB铁路的邮政车,主要运输鲜花、电脑部件等轻量、高价值商品。既有货车在该线路上需运行35 h,而新投入的这种列车为与公路、航空运输竞争,可确保在14 h以内到达。如果今后运营业绩好,将扩大运行范围。 陈海 译自《铁道ジヤナル》2000,№5,126 刘凤刚 校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128.
针对铁路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钢轨擦伤问题,从擦伤的深度、裂纹扩展角度、尺寸等方面总结了擦伤的具体形态特征,论述了钢轨擦伤的扩展过程;系统分析了钢轨擦伤的形成机理,从塑性变形和热致相变2个成因角度分析了轮轨接触压力、接触区应力应变、接触区温度变化在擦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从机车车辆性能、线路参数、轨道类型等方面明确了影响钢轨擦伤发展的主要因素;调研了基于轴箱加速度等不同方式的钢轨擦伤现场检测方法,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在擦伤检测方面的适用性;结合擦伤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从车辆牵引/制动控制、钢轨打磨等角度分析了擦伤防治的有效措施与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对于钢轨擦伤形成机理及发展过程的研究主要采用现场调研、样本试验模拟和数值仿真等手段;由轮轨之间的大蠕滑、滑动状态所引起的钢轨母材极限变形、热致相变是钢轨擦伤形成的主要原因,列车运行状态、线路平纵断面参数和线下基础类型等因素会影响轮轨之间的接触状态,从而诱发擦伤的形成和发展;按照钢轨擦伤的检测方式划分,目前主要可采用轴箱加速度响应法、频响函数法与涡流探测法等,但各类检测方法的精度对于不同程度的擦伤有一定差别;针对钢轨擦伤的防治方面,在擦伤形成之前,控制列车牵引/制动过程中的轮轨黏着超限对于预防擦伤较为有效,在擦伤形成后,根据擦伤的不同程度可通过分级打磨或换轨等方式来降低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29.
交通需求管理和控制与时间因素密切相关,对出行时耗的研究是出行行为分析的重要内容. 本文提出了用于出行时间分析的持续时间模型,讨论了通勤者日出行时间投入随出行者及其家庭社会经济属性、活动和出行特征变化的连续分布规律. 模型用已投入出行时间约束下出行结束的条件概率更准确地描述了出行的动态过程,从对活动与出行之间派生和竞争关系的分析,部分地反映了通勤者的时间分配行为. 分析表明,出行时间最小化的行为假设对大多数通勤者成立. 本研究为出行时耗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准确有效的分析工具,对于准确把握通勤者时间分配行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0.
建立了干线协调控制系统的变步长绿信比协同优化模型.在各交叉口单独绿信比优化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确定协同优化第一层每一步优化对象、范围和优化步长,当某一步的优化步长不满足约束条件时,保持原有约束条件和最后一步的优化范围,将步长降至1s进入第二层优化获得最优设计方案.模型的特点是每一步纳入多个交叉口,进入优化范围,并使用同一步长一次完成增加全系统带宽的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