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5篇
公路运输   103篇
综合类   59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当前国内关于不良汇入驾驶行为模型研究的空白,从概率统计和博弈论角度量化分析该行为。基于哈尔滨市高峰和平峰时段的定点视频调查数据,分析了汽车不良汇入驾驶行为的基本统计特性,给出了累计频率分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临界汇入间隙时间不足4S时,车辆汇入行为可界定为不良行为。进而,引入双人混合战略模型,从纳什均衡角度分析了支路汇入主路不良行为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62.
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特性分析及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哈尔滨市3条快速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从时间分布、事故形态、事故成因等角度,探讨了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的特性。选取行车道宽度、交通饱和度、标志设施等9个指标,建立了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应用案例表明,哈尔滨市和兴路的交通安全水平相对最好,公滨路交通安全水平较低,该结果与运用相对事故率法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3.
疲劳与驾驶时间关系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疲劳对行车安全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心理学测试与主观疲劳调查方法,研究连续驾驶时间对各项疲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驾驶员一次连续驾驶时间不应超过3.5 h,驾驶时间达到3.5 h后,应至少休息30 min.  相似文献   
64.
针对目前国内外匝道连接段通行能力计算以美国HCM为主的现状和不足,研究发现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连接段车头时距服从Weibull分布规律,利用改进的Drew方法及实际现场调查交通流数据确定了临界车头时距和随车时距,建立了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连接段通行能力的间隙接受计算模型,并利用数值积分法进行计算和求解,从而得到了主线不同设计速度及不同加速车道长度条件下的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连接段可能通行能力值。研究结果表明,快速路匝道连接段通行能力随加速车道长度和主线设计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变速车道长度大于400 m时通行能力值趋近于基本路段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65.
将旅客由铁路枢纽换乘常规公交的过程分为站内组织、站外引导、客流疏散三个步骤。并将铁路枢纽与常规公交的布局衔接方式进行归类,从运能衔接与时间衔接两方面对两者的换乘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线路运能利用率""线路上客不均衡系数"及"线路到发可靠度"三个指标,对铁路枢纽与常规公交的运能与时间衔接特性进行评价研究,并建立运能匹配与时间衔接的换乘衔接优化模型。以哈站北广场为例,分析其在建成初期常规公交换乘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客流引导组织、线路运能优化与公交车辆调度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66.
为研究不同年龄驾驶人驾驶过程中疲劳情况及疲劳累积速度,对比其疲劳产生与变化的差异性,获取不同年龄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设计自然驾驶试验,利用Physio生理多导仪采集脑电数据,并采用主观检测方法对驾驶人进行问询。应用MATLAB对采集到的脑电数据进行降噪处理,通过积分获取各时段α波、β波和θ波的平均功率谱密度,进而求得脑电指标Rα/β,Rθ/β,Rα+θ)/β。利用SPSS将其与驾驶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判断,选取Rα+θ)/β作为驾驶疲劳表征指标。对各年龄段驾驶人的Rα+θ)/β进行均值化处理,并将其与驾驶时间进行线性拟合,分析驾驶人年龄对驾驶疲劳累积速度的影响。对驾驶过程中各时段的Rα+θ)/β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并结合主观问询结果确定不同年龄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和中年驾驶人在0~1.5 h内疲劳累积速度相对缓慢,老年驾驶人较快;在1.5~3 h内,青年驾驶人疲劳累积速度最快,中年驾驶人最慢;老、中、青年驾驶人的最优驾驶时间分别为60~75,120~135,105~120 min;不同年龄驾驶人其驾驶经验、体力和精力及外界环境干扰是影响疲劳累积速度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果验证了采用Rα+θ)/β作为驾驶疲劳表征指标的有效性,有助于为不同年龄驾驶人安全驾驶时长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7.
灰色聚类法在快速路基本路段服务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ITS技术后,道路服务水平的概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高速度、大流量的交通状态.其服务水平就相对较高。从对服务水平这一概念的重新理解上入手,论文选取能够体现这一新的服务水平评价理念的无量纲交通压力和无量纲密度作为评价指标,将快速路基本路段服务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建立灰类白化函数,确定相应阈值,运用灰色聚类评价法评价快速路系统基本路段的服务水平。北京二环路实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正确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68.
为分析寒地城市地铁客流与网络特性,挖掘客流与寒地气候的相关性,本文利用《寒区城市多模式公交协同运营技术与示范工程》2013—2020 年共 8 年 11 万余条地铁客流数据进行研究。提出效用阻抗Space L-Space P模型建立地铁抽象网络,将时间维度细分为周、月和年这3类, 研究地铁客流特性与扰动因素,并建立寒地城市地铁网络失效模型,分析扰动后地铁站点与线路的客流分布。进一步选取哈尔滨市与南京市地铁数据,运用转移熵因果关系分析地铁网络客流分布与气候的相关性,得到寒地气候对地铁客流的影响。研究表明:所采集的地铁客流数据能够充分展现客流的状态与变化趋势,能够满足客流数据分析的精度与质量要求。近8年,哈尔滨市地铁客流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地铁客流分布呈现2月为客流低峰,3月客流逐步回升,3~12月客 流较平稳且具有轻微波幅;换乘客流中夏季呈现8月大于7月大于6月的趋势,冬季则2月换乘客流最低,大多在周一与周五达到周换乘客流量极值。由地铁网络失效模型识别出关键站点,得到 哈尔滨市冬季客流略高于其余3季,冬季地铁网络较脆弱,结合实际数据的模拟分析表明,温度与地铁客流具有一定相关性,且哈尔滨市的相关性大于南京市。  相似文献   
69.
研究表明,即使铁路出行是最具有成本效益的出行方式,许多出行者仍然会选择其他出行方式。这表明选择铁路出行方式存在一些与费用无关的阻碍因素。本文对有关这些阻碍因素重要性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主要来自英国,但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其他国家。共确认了37种不同的阻碍因素,它们可以被划分为"刚性因素"、"柔性因素"与"互补性因素"。出行者通常不会只考虑其中的单一阻碍因素,而是将这些阻碍因素看成一个整体,由此使得对最重要阻碍因素的确认十分困难。很多情况下,对于某一出行者来说,所有存在的阻碍因素都需要在出行方式转移之前解决。在思考不同阻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后,对克服它们并实现其他出行方式向铁路转移的最有效措施提出了建议。这涉及主要的交通政策,因为它能够为有限的可利用资金确定目标市场,从而影响出行行为并提高出行方式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0.
本文提出并讨论了地方公路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地方公路网评价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布局指标和经济指标等四类共13项评价指标,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定义和计算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