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铁路运输   2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基础隔震与传统抗震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对比基础隔震与传统抗震结构在同一地震波输入下的动力反应,研究2种结构模型的加速度、层间剪力、层间位移以及阻尼比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之后,结构地震反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采用ABAQUS通用有限元软件分析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及动力时程反应,得到了结构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顶点位移时程、加速度时程、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反应;并研究了地震作用下混合结构的开裂、屈服与破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结构的楼层侧移呈弯剪综合的变形特性;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发生在结构的中下部楼层,且随地震烈度加大,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的楼层位置呈下移趋势;混凝土核心筒的连梁先于底层剪力墙发生破坏而成为结构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连续化的数学模型和微分方程理论,对带支撑多层钢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建立了带支撑多层钢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的简便公式,并举例说明其应用,可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采用子结构法作静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地高层建筑空间结构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并推导了在一般情况下反应谱方法的有关公式,由于采用一静力凝聚技巧,使动力分析自由度数目大为减少,其计算比较精确和方便。  相似文献   
15.
高层框架在随机水平荷载下的随机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框架变形特点,采用连续化方法,将高层框架连续化为剪切型竖向悬臂梁;将随机水平荷栽简化为与空间位置无关的时间参数£的平稳过程,通过结构振型分解法直接求得结构随机响应。并在已知水平荷栽的均值、相关函数和互谱密度的情况下,推导了位移反应的均值、协方差函数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应用表明:该公式计算简便,易于应用,是框架结构随机振动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伸臂结构高层建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层建筑型式。本文在文献[1]基础上提出了均匀伸臂结构近似分析公式,算例表明,该公式计算简便,可为结构设计提供有用内力和位移。  相似文献   
17.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力及侧移的近似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考虑梁柱连接的半刚性及P-Δ效应,对结构力学中的弯矩二次分配法和D值法进行修正。采用三参数力学模型模拟半刚性钢框架梁柱节点梁的弯矩-转角性能,用螺旋弹簧模拟节点连接的半刚性,推导了杆端弯矩,转动刚度,传递系数的计算公式。对梁柱刚度进行修正,提出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力及侧移的近似计算方法。算例表明,梁柱连接的半刚性使结构的内力发生重分布,P-Δ效应使层间侧移增大,设计时必须考虑连接的半刚性及P-Δ效应的影响。本文方法简捷明了,满足精度要求,便于工程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结构力学中弯矩迭代法为基础,推导了考虑P-△效应的弯矩迭代公式.将弯矩迭代法用于P-△效应分析.算例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精度可靠,既可用于手算,也可编制计算程序用于电算.  相似文献   
19.
节点之间如何连接、传力、协同工作是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所需研究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节点之间的钢筋连接和混凝土界面的处理。在已有试验的基础上,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弹簧单元模拟混凝土界面模型,对墙板节点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和计算参数的合理性。并对连接钢筋强度和锚固形式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墙板节点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在节点连接可靠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与现浇结构构件相当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0.
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影响Pushover分析方法的关键因素即侧向荷载的分布形式时混合结构Pushover分析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加栽棋式对混合结构顶点位移与基底剪力的关系曲线、层间位移、屈服破坏机制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侧向荷栽分布模式对结构的影响不同,结构的侧向变形和最大层间位移出现的位置不同,塑性区域产生的时间和次序都有较大差别;对于每一种加载模式.其所能检测到的结构破坏机制是惟一的,塑性区首先出现在结构的薄弱部位,然后,其他区域也出现塑性区域,最后,由于弹塑性变形过大,从而导致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