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22篇
综合类   35篇
水路运输   8篇
铁路运输   3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邹毅  陈光 《铁道知识》2021,(3):16-21
滇西天堑变通途 铁路巨龙通佤乡 2020年12月30日大临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从大理的"风花雪月"到"世界佤乡"临沧最快只要1小时37分钟;从省会昆明至恒温临沧仅需3个半小时. 回顾历史,不管在巍山还是凤庆都能看到茶马古道的记载,滇西的这片土地,山川纵横交贯,坡陡谷深,无量山和澜沧江天堑一直阻隔着这片土地的人民对外面世界...  相似文献   
92.
赵鑫  陈光  张妍懿 《汽车工程》2022,(3):379-384
本文中利用燃料电池单体可视化测试平台和水平衡模型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与水含量的关系和影响因素。首先,给出燃料电池水平衡模型;接着,搭建燃料电池单体可视化测试平台;最后,对进气温度与湿度和氢气与空气的化学计量比对燃料电池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电压和水含量的影响进行测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3.
全自动运行工程中信号系统与车辆系统接口的控制质量决定着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及运行效率,同时也是设计谈判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以全自动运行场景为顶层设计的理念,通过梳理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与车辆系统的联动场景,对唤醒、联合自检、蠕动模式、自动校准等典型功能的控制时序进行设计,可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孙田  陈光  景帅帅  马明辉  周媛 《综合运输》2023,(1):29-33+74
本文整合了2021年12个批次《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燃料电池汽车上榜情况,通过分析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及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企业、燃料电池汽车车型、燃料电池汽车续驶里程、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等关键申报信息,得出2021年燃料电池行业发展规律及概述,为未来燃料电池行业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95.
依托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协同运输发展趋势,开展了适用于都市圈轨道交通的智能行车调度系统研究工作。通过分析智能行车调度系统的构建关键点,以及当前行车调度系统需改进的内容,提出智能行车调度系统发展要点;进一步根据需求分析,提出智能行车调度系统需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6.
陈光  刘翠  于仲慧 《公路》2023,(4):364-369
为了对水稳填充大粒径碎石基层材料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了解其抗裂机理,从细观角度上解释水稳填充大粒径碎石材料能够有效减小基层收缩应力,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构建了水稳填充大粒径碎石材料模拟试件,嵌入内聚力模型,进行干燥收缩模拟试验与抗压模拟试验,从系统总能量与材料破坏状态两个角度分析水稳填充大粒径碎石材料的抗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水稳填充大粒径碎石材料在减少收缩开裂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模拟试验的结果为水稳填充大粒径碎石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施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验证了水稳填充大粒径碎石材料能够有效减少材料的收缩开裂。  相似文献   
97.
针对现有电池单体有限元模型单元数量多、计算速度慢、在整车碰撞分析难以应用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梁单元,反映电池单体壳体的压溃和弯曲特性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电池单体的轴向压溃、径向挤压和压痕试验结果,验证了建立的电池单体简化模型的有效性。应用该简化模型进行了6×4电池组撞击刚性墙和刚性墙撞击电池组两种工况的仿真,并根据电池单体短路失效临界应变,确定电池发生短路失效的临界撞击速度和撞击质量。结果表明,在电池组撞击刚性墙工况中,撞击速度为245 km/h时,靠近刚性墙第2和第3层电池单体最先失效;而在刚性墙撞击电池组工况中,撞击质量为16.06 kg时,最先失效的电池单体位于靠近刚性墙的第2层。因此,应依据不同的工况来确定电池组内首先失效单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