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3篇
综合类   12篇
水路运输   14篇
铁路运输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文通过研究列车纵向冲动的机理及其特点,分析了各种非线性因素的 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析列车纵向冲动的快速计算方法。该 法运算速度可较通常的数值积分方法提高100倍以上,计算精度能够满 足工程上的需要,可在普通微机上实现列车运行的实时模拟。   相似文献   
22.
作为控制洪水建筑物,堤防因所处环境恶劣,极易产生险工、险段.针对新沂河堤防的险工、险段问题,收集了相关的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调查,系统分析新沂河险工成因,提出了不同险工的治理措施.结果表明:1)汛期水位骤升骤降是新沂河形成险工、险段的重要外因,堤基透水性较强、土质不均是形成险工险段的重要内因;2)按照险工成因,新沂...  相似文献   
23.
将后轮独立车轮转向架运用到地铁拖车中,利用SIMPACK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证明其稳定性和小曲线通过能力均优于传统地铁拖车。讨论轴距对新型地铁车辆的影响,使其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曲线通过性能。  相似文献   
24.
AIS与VTS的完美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简称AIS)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运用了先进的船舶导航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AIS系统能够为船舶避碰和船舶航行提供辅助决策,增强船舶识别和动态信息广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5.
以CKD7F型机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关键部件的应力,指出车体轻型化设计中应当注重的地方,提出了结构件要尽量兼顾垂直载荷和纵向载荷的观点。  相似文献   
26.
陈清 《铁道学报》1994,(A06):100-105
本文结合万吨列车的空气制动、动力制动及缓装置等技术装备条件,分析了万吨级重载列车的特性,对万吨列车的安全运行条件进行了研究,指出在采用先进技术装置备的同时,要贯彻以动力制动为主,空气制动为辅的操纵原则,应提高司机的操纵技术及装备的维修保养水平,并应创造良好的行车条件。  相似文献   
27.
在压缩仪上对原状膨胀土进行浸水饱和膨胀变形试验,分析了不同压力下的膨胀率、卸载回弹稳定后的无荷膨胀率以及超固结程度对膨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应力对膨胀率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压应力越大,膨胀率越小;膨胀土经过不同的预压应力后,其无荷膨胀率有明显减弱,当大于前期固结压力后,受其影响较小;膨胀土的膨胀率受固结压力的影响较大,当固结压力大于前期固结压力,膨胀率增大明显。  相似文献   
28.
我国汽车维修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清 《交通标准化》2010,(19):190-194
通过对部分省市汽车维修市场各企业的大量调研,分析当前国内汽车维修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对加快我国汽车维修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机车动力制动对操纵方式及限制坡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的列车编组、制动操纵方式、线路坡道条件下的列车调速制动过程。计算表明,采用动力制动,在12‰的下坡道,用DFSB或SS7单机牵引,缓解增速时间从110s分别延长为1728及2348。对于18‰的下坡道,用DFSB或SS7双机牵引,缓解增速时间从68s分别延长为138s及225s。采用机车动力制动与空气制动联合操纵方式还可减少空气制动次数和降低车轮踏面温升,从而提高列车安全性,放宽限制坡度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0.
一、企业概况 北京赛德车门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注册在北京市海淀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系技、工、贸一体化的股份制公司。设有:内贸、外贸、技术三个部分,主要承接气动、液压系统工程设计、制造。一直致力于将国外同行优秀产品和先进技术引进给国内客户,并与国外知名的制造厂商保持合作和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