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4篇
公路运输   35篇
综合类   24篇
水路运输   16篇
铁路运输   44篇
综合运输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为了实现直接通电式消磁的船体电阻计算分析,提出了一种船体电阻仿真计算方法,编写了计算船体电阻的程序。对一些典型舰船的船体电阻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数值仿真结果和实际结果比较表明,所提出的直接通电式消磁的船体电阻计算方法能较好地计算船体电阻,验证了所提出计算方法的可行性。所得结果对直接通电式消磁的船体电阻计算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文章针对高速铁路交叉隧道的分类和组合型式进行划分,分别阐述了其存在的关键动力学问题,并通过广泛的相关文献调研,总结了高速铁路交叉隧道在列车振动、空气动力效应以及地震震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不足;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1)考虑隧道结构、地层参数以及邻近交叉隧道的结构特征,建立高速列车-轨道-交叉隧道为一体的三维精细化分析模型,并用其开展定量安全评价;(2)开展车隧气动结构效应研究,提出保障隧道结构安全的工程措施,进而建立考虑列车气动荷载与其他动力荷载叠加作用下交叉隧道的安全性评估方法;(3)进行全方位的高速铁路交叉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研究,揭示交叉隧道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提出相适应的抗震设计方法;(4)引入混凝土和岩石动力损伤本构关系,建立能考虑材料动态损伤的计算模型,以对结构在长期反复动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及其累积损伤效应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沥青砼路面平整度若干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探讨了提高路面平整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常规的几种插值和拟合方法的原理对比分析,选取拉格朗日插值法和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对桥梁水害水位单位线预警方法进行修正,提出修正的桥梁水害水位单位线预警方法,并给出具体的应用思路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法弥补了传统的水位单位线法预警过程中时间跨度大、预警时间和水位精确性低的缺陷,提高了桥梁水害灾情预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特别是使得无雨量观测资料的中小桥水害预警成为可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通过既有隧道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重点对6种非支护因素开展研究,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设计了16种实验工况,并进行了数值建模分析,进一步通过对交叉点位置新建隧道开挖前后既有隧道的拱顶下沉、喷层轴力和二次衬砌应力的极差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影响显著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围岩条件、交叉角度和净距分别是影响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的重要因素,且实例证明其与实际结果相符,可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6.
运用MIDAS有限元程序建立浅埋偏压隧道数值计算模型,探讨了隧道偏压角度和埋深对洞室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衬砌结构受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偏压角度的增加,隧道围岩各特征点抗剪安全系数整体下降,隧道洞室的稳定性逐渐降低;随隧道拱顶埋深的增大,隧道结构内力偏压特征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7.
南昌地铁1号线某明挖区间地下连续墙冲击成槽施工振动可能对邻近的文物建筑——八一纪念馆旧址大楼产生不利影响。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建筑防振标准适用性及本旧址大楼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以疲劳极限为控制指标,给出具体的容许振动评价标准。基于实测数据,从速度响应和振动主频率分析旧址大楼的振动特性及地表振动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旧址大楼竖向和垂直于地下连续墙水平向的速度响应相对强烈,均随着楼层向上增大;成槽冲击荷载引起周边地表的振动主频率为16.5~20.2 Hz,旧址大楼振动主频率为10.0~12.5 Hz;地表的振动速度响应随离开振源的距离呈幂函数形式衰减;旧址大楼最大速度响应发生在顶层,小于振动限值,且旧址大楼未出现新裂缝,既有裂缝亦未扩展,成槽冲击荷载对纪念馆旧址大楼的振动影响在可承受范围内。所得结论可为邻近文物建筑的施工振动防护和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以高速铁路隧道内接触网为研究对象,建立列车-隧道结构-接触网系统-空气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分析高速铁路隧道内列车风荷载下接触网系统的振动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列车风荷载作用下接触网系统振型主要表现为,以沿着隧道纵向的前后摆动为主,左右摆动和扭转为辅;接触网系统的动位移和加速度的振动时间与振幅均与列车风相一致,即在列车风出现时接触网开始出现振动,车头达到时风速开始加大,振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同步增大,在车尾经过时达到最大值,各方向分量的振动幅度大小顺序为:纵向分量横向分量竖向分量;衬砌的振动响应特性与接触网类似,但动位移的主频和振幅相对较少。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隧道内接触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以太真隧道工程为例,采用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技术,针对隧道进洞施工过程中的边仰坡滑塌机理、处治措施以及二次进洞技术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地层条件下,强降雨是诱发依托工程边仰坡滑塌的主要原因。雨水下渗弱化岩土体强度,在隧道进洞施工扰动下,形成贯通性塑性带,进而导致山体大范围坍塌。综合考虑滑塌体本身的稳定性以及隧道再次进洞施工的扰动影响,系统性地提出边仰坡处治以及隧道二次进洞方案,包括:适度清除坍塌体、局部刷方减重+抗滑桩、锚索(杆)加固以及反压回填的边仰坡防护措施;基坑明洞法穿越坍塌体、浅埋暗挖法(加强支护结构和采用双侧壁导坑开挖法)穿越塌方影响段的隧道二次进洞施工技术。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均表明,经综合处治后的边仰坡在隧道二次进洞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上述方案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