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25篇
公路运输   401篇
综合类   172篇
水路运输   125篇
铁路运输   156篇
综合运输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01.
在确保特大断面隧道施工安全可靠的情况下降低施工成本,依托新白石岩隧道工程,对三台阶法和CD法两种开挖方法进行非线性施工阶段对比分析,对两种方法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及支护的变形、应力、围岩塑性区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风险性较大的开挖步。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开挖过程中围岩塑性区较小的CD法施工,并结合现场施工监测得出三台阶法施工便捷性高,但围岩塑性区大,稳定性低;CD法开挖隧道,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好,围岩塑性区小,但中隔壁承担的围岩压力大,变形大,容易失稳,加设临时仰拱等措施可减小中隔壁水平变形。  相似文献   
902.
带上盖物业开发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停车场等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项目为大势所趋,日益增多。为实现带上盖物业开发的轨道交通咽喉区限界及柱网的自动设计,提高设计单位生产效率和设计文件质量,首先,在综合分析咽喉区限界和柱网布置特点的基础上,明确软件的功能需求和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其次,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融合计算机技术和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构建咽喉区限界及柱网设计软件整体框架。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编译平台对设计软件开发完成后,详细分析各部分功能组成及具体设计任务的实现方法。最后,对软件典型业务及容错性、安全性、易用性和操作响应时间等性能进行测试,并以某轨道交通咽喉区为例,将限界及柱网的软件自动设计结果同人工精细化设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开发的软件性能优良,自动设计结果可靠度高,能够有效提高轨道交通咽喉区工程设计的效率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903.
为解决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噪声问题,基于其电磁噪声产生机理,提出通过试验验证手段降低电磁径向力的方法来优化其电磁噪声,分别从结构硬件和控制策略两方面提出了从转子分段斜极优化、结构刚度优化耦合共振改善、电流谐波注入和气隙磁通密度改善等验证对比方式进行优化改善,并针对每种优化方式结合实际开发案例进行说明。结果表明,每种方式均有至少3 dB(A)的电磁噪声改善,进一步论证了通过试验手段优化电磁径向力来改善电磁噪声的效果与优势。  相似文献   
904.
905.
脆性温度是常用于表征橡胶胶料低温性能的参数,多个铁路行业标准中都采用了该参数。然而,轨道车辆橡胶弹性元件低温失效案例、试验研究结果都表明,该参数没有体现轨道车辆橡胶弹性元件胶料的结晶性,不能有效反映轨道车辆橡胶弹性元件胶料的低温性能好坏。根据参数测试原理和试验研究结果,低温压缩永久变形既能体现胶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低又能体现胶料的结晶性大小,此参数既可以反映胶料的低温性能好坏,又能有效反映轨道车辆橡胶弹性元件低温性能的优劣。因此,本研究认为选择低温压缩永久变形表征轨道车辆橡胶弹性元件胶料的低温性能更恰当。  相似文献   
906.
为了提供更安全的辅助驾驶系统,采用NFC识别技术,将车辆与道钉相结合,建立可以实时反馈路况深度学习辅助驾驶系统,从而确定车辆与道钉交互识别、参与辅助更正实时路线以及实时检测道路口的车流量的可行性。研究结论为辅助驾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方案,进一步提高了车辆完成高精度车道检测任务的效率,对我国的辅助驾驶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