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8篇 |
免费 | 20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648篇 |
综合类 | 698篇 |
水路运输 | 465篇 |
铁路运输 | 362篇 |
综合运输 | 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108篇 |
2021年 | 153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116篇 |
2013年 | 120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59篇 |
2010年 | 148篇 |
2009年 | 135篇 |
2008年 | 158篇 |
2007年 | 174篇 |
2006年 | 152篇 |
2005年 | 118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预制拼装桥墩体系(Pre-fabricated Concrete PierSystem, PCP)抗震性能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关键。为加快PCP在中、高烈度等复杂恶劣工程环境中的设计、施工与建造,首先综述了PCP节点连接的接缝形式、连接构造类型及典型工程示例,指出了PCP常用3种接缝形式和6种连接构造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其优缺点;其次,系统地梳理了PCP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连接条件下PCP的抗震性能,明晰了现有PCP抗震性能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最后,详细地论述了PCP抗震性能提升方法的研究前沿,探究了耗能延性构造的设置、高性能材料的应用、新型装配式节点构造设计以及新型混合预制桥墩体系的提出等PCP抗震性能提升方法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结果表明:通过对装配式节点的合理设计以及薄弱区域的预处理,预制拼装桥墩体系的抗震性能能够达到“等同现浇”的设计原则。然而PCP在复杂恶劣工程环境中的推广应用仍面临以下关键问题:PCP既有节点连接方式、体系和改进措施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亟需归纳;新型节点连接方式、新体系和新型改进措施亟待提出,相关抗震性能有待验证;既有和新型PCP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及抗震设计方法尚需完善;适用于复杂恶劣环境的预制拼装桥墩设计、施工标准亟需制定。 相似文献
192.
193.
独柱墩桥梁具有结构轻巧、占地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立交和高架上,近年来,随着独柱墩桥梁倾覆事故频繁发生,独柱墩桥梁结构的稳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桥梁管理者的重视。本文结合南京市独柱墩桥梁抗倾覆加固改造的工程实践,对不同桥型进行加固改造方案比选,优化抗倾覆加固设计。 相似文献
194.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感知质量越来越被用户重视,汽车设计中更加注重感知质量提升。文章通过案例对比和分析,分别从外观、气味、触感、声音和便利舒适性等方面,梳理论述了内饰感知质量设计要点。明确了内饰感知质量设计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设计验证确认手段虚拟评审和现实评审,特别是内饰硬模验证方法。对汽车内饰感知质量设计提升给出了具体措施,丰富了此领域设计方法,对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5.
196.
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宾汉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模型,分析了浆液黏度、浆液初始剪切力和受注介质孔隙结构特征(孔隙度)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以便为注浆在岩土工程灾害治理中的合理设计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当孔隙通道的曲折度分形维数DT为1.5时,浆液扩散压力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呈非线性迅速减小趋势,而当DT为1.0时,浆液扩散压力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无明显变化;(2)当DT较大时,浆液压力损耗随着浆液初始剪切力的增加呈非线性迅速减小趋势,而当DT较小时,在相同条件下,浆液压力损耗随浆液初始剪切力的增加无明显变化;(3)浆液压力损耗随着受注介质孔隙度的增加呈现先急剧减小、后缓慢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7.
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区域交通事故率高于普通路段,尤其是追尾、撞击洞门事故频发,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为提升高速公路隧
道入口区域的交通安全,在《公路隧道提质升级行动技术指南》对交通工程设施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出隧道入口区域交通工程设
施应满足空间路权、驾驶人因和驾驶任务的基本原则。隧道入口区域典型问题集中于可变信息板、标志信息和视线诱导设施上,主
要是信息组合不良、交通标志位置不当、诱导信息不连续和不一致。由此进一步提出隧道入口区域标牌内容、形式和位置的设置建
议,并提出通过增设环形立面标记、隧道轮廓带、警示型线形诱导标、柔性警示柱和防撞桶等视线诱导设施来加强隧道入口区域的
视觉环境过渡的方法。最后,基于空间路权、驾驶人因和驾驶任务3 个基本原则对交通工程设施改善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8.
为研究西部艰险山区长大隧道进出口存在较大海拔差下的车内外压力计算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对现有平原地区车内外压力单维计算模型进行修正,使之适用于进出口存在海拔差的隧道。通过青藏铁路列车内压力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在实际设计中进行应用。主要结论如下: 1)根据大气压力随海拔变化的规律,通过调整原有计算模型中每一时刻对应的基准压力、温度、密度和声速,可实现进出口存在海拔差隧道内列车内外压力的计算; 2)通过此计算方法,确定了某高海拔山岭轨道交通单线隧道断面净空面积为19.5 m2,双线隧道断面净空面积为41.5 m2,列车动态密封指数最低要求为2.5 s。 相似文献
199.
以沈阳地铁1号线隧道为例,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盾构施工引起的横向地表沉降问题。引入地层损失和地应力释放的概念,分别在不同地层损失率、不同地应力释放率条件下,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根据实际施工时监测到的地表沉降值与有限元模拟的地表沉降值进行比较,发现地表沉降值与地层损失率和地应力释放率成正比,〖JP+1〗并通过最大地表沉降值的对比确定了该路段施工引起的地层损失率为1.747%,引起的地应力释放率为74.071%。利用同样的方法,确定了10座城市隧道开挖过程中引起的地层损失率区间为0.5%~2%、地应力释放率区间为60%~80%,并将地层损失率为1.747%和地应力释放率为74.071%时的衬砌混凝土管片处的最大弯矩与无地层损失、无地应力释放率模型管片处的最大弯矩值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最大弯矩值有明显的减小,分别减小了76.16%和71.82%。且2种方法得到的弯矩值非常接近,可以认为地层损失率模型和地应力释放率模型是等效的。 相似文献
200.
喇叭口型互通立交是高速公路最常用的立交样式,事故调查数据表明一些A型喇叭口左转半直连匝道的事故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汽车频繁撞击位于曲线内侧的中间分隔带护栏.为揭示此类事故的形成机制,建立了A型喇叭口互通立交的三维数字模型,运用"人-车-路"闭环仿真的方法模拟了车辆在立交匝道上的行驶过程,从仿真结果中提取汽车运动学响应和汽车操纵量,确定了安全通过事故匝道的转向需求;然后结合实车驾驶过程中的前方道路环境的视觉影像以及基于道路轮廓的曲率估计,得到了事故的发生机制:从卵形线的小圆驶向大圆时,卵形线的中插回旋线以及前方的大圆在视觉上会误导驾驶人高估道路曲率,导致驾驶人采取了维持转向盘不动或者转向回调量不足的错误操作,使行驶轨迹朝曲线内侧偏离了行车道,进而与中间分隔带护栏发生碰撞.最后,根据事故的发生机制提出了靶向性的安全改善对策,研究成果为降低喇叭口互通立交事故率、改善运营安全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