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48篇
综合类   35篇
水路运输   22篇
铁路运输   15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根据路面状况和车辆轴载的长期检测数据,以及路面养护维修历史数据,分析了几种典型路面结构下路面破损状况、路面平整度、路面强度与累计当量轴次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得到的典型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变化规律,分别按路面破损状况、平整度、强度指标估计路面结构能够承受的交通荷载作用次数,得到了典型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的交通荷载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2.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开环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玉明  杭柏林 《机电设备》2006,23(2):I0023-I0026
设计利用了ATMEL89C51单片机对步进电机进行控制.该文主要介绍了步进电机控制器、驱动电路和LED显示电路的设计,其中重点阐述了脉冲产生电路以及对速度的控制.设计成功实现了步进电机的开环控制.  相似文献   
103.
为满足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通信软件与大量网络设备实时通信的功能需求,提出了基于队列与多线程的技术方案,阐述了设计思路并给出了软件实现。通过多种多线程技术方案的对比,认为基于队列与多线程技术的方案能满足交通监控系统通信软件的应用需求,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预期的效果。结合实际应用给出实现代码,对同类技术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由于竖井施工进度滞后,为解决盾构提前到达并保证顺利出洞这一技术难题,以台山核电站1#取水隧洞盾构提前到达施工为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盾构到达前的掘进控制措施进行分析,阐述了预留段隧洞爆破参数设计,并对提前到达的关键技术及控制要点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盾构提前到达盾构井预留5 m的安全距离,并将刀盘后退掌子面0.7 m的方案是可行的,既能加快施工进度,又能有效地保护盾构设备;2)盾构到达预留段前采用"小推力、低转速"的掘进原则,预留5 m段采用"爆破开挖+锚喷支护+管片二次衬砌"相结合的施工方法,保证了盾构安全顺利出洞,有效地控制了管片上浮、错台和接缝处漏水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5.
设计规范作为行业强制性设计要求为依据,应是严谨、严肃的,但它同时又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通过对新《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使用中发现的与其它相关标准、规范的协调性、隧道建筑限界与内轮廓、钢纤维喷射砼等几个问题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同行研讨、参考.  相似文献   
106.
某一级公路沥青路面通车不久就出现推移、凹陷、唧泥质量问题,使用寿命骤减。对该段沥青路面进行路况调查、钻芯取样试验、弯沉测定、部分原材料质量检查、高温稳定性试验,对该段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7.
针对目前全国各地超载治理对策不一、治理效果差别较大的现状,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构建超载治理政策法规、车辆演化、超载行为、社会总成本之间的仿真模型,使用STELLA软件模型并比较不同对策影响下系统社会总成本的变动情况,以便为超载运输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通过对安徽省公路运输系统政策绩效的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推出新的车辆技术标准、载重标准和税费标准是解决公路货运超载运输问题的最优对策,也是政府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8.
船舶在进港抵引航站过程中,往往因各种原因改变进港计划或引航员不能按时登轮。在此种情况下,如果船长没有事先做好应对措施,可能直接影响船舶的安全。很好的理解和运用临界折返线的理念,并把临界折返线作为航行计划的一部分,在遇到上述情况时,能及时地进行监控和修正计划,不至于措手不及,船舶仍可按原路安全返回。  相似文献   
109.
110.
文章从人机工程角度出发,利用人体尺寸、Ramsis软件分析、主观评价等方法对车内后顶棚扶手操作件在布置时与人体的位置关系、抓握空间、手接触型面等因素进行分析验证,得到后顶棚扶手在后排乘员使用舒适状态下,扶手的布置区域,手伸入空间、扶手截面尺寸等人机要求。提升了后排乘员在车辆转弯、颠簸、急加速等状态下使用车内顶棚扶手时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