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98篇 |
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740篇 |
综合类 | 927篇 |
水路运输 | 660篇 |
铁路运输 | 626篇 |
综合运输 | 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171篇 |
2012年 | 216篇 |
2011年 | 192篇 |
2010年 | 243篇 |
2009年 | 204篇 |
2008年 | 245篇 |
2007年 | 249篇 |
2006年 | 254篇 |
2005年 | 204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运用梁轨相互作用原理, 建立了斜拉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计算模型, 编制了计算软件, 以一座铁路常用双塔钢桁斜拉桥为例, 研究了斜拉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可将斜拉桥简化为跨中设置固定支座的连续梁进行钢轨伸缩力计算; 计算钢轨挠曲力时, 可在斜拉桥主跨及其邻跨上布置荷载, 或仅在斜拉桥主跨上布置荷载, 而且不必考虑列车入桥方向的变化; 铁路斜拉桥需设置速度锁定器以有效限制列车制动作用下的主梁纵向位移, 减小线路受力变形; 斜拉桥上铺设无缝线路应采用梁轨相互作用法以精确计算钢轨断缝值。 相似文献
912.
从众是1种常见的社会现象,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从众行为也非常普遍.从众效应直接影响驾驶人及行人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交通流特性,对于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分析了国内外从众行为的研究现状,从我国交通行为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提出了交通从众行为研究的机遇,并从实验手段,数据获取,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角度提出了交通从众行为研究的挑战.交通从众现象的研究在学术上可以促进心理学与交通工程的学科交叉;在理论上可完善微观交通流模型;在实践上可以为有效利用从众效应进行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13.
通过对电力机车抱轴瓦发热碾铅故障原因分析,提出了电力机车抱轴瓦结构的改进方案,经现场装车运用达到了改造目的,有效地解决了电力机车抱轴瓦发热碾铅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914.
王美兰;申萍;聂晓波;王立德;严翔 《机车电传动》2014,(5):30-33
介绍了UIC网关中用户服务功能提供远程或者本地用户服务及控制网关的整个过程,提出了网关应用层接收呼叫消息、处理用户请求并返回应答报文的软件设计方案,针对不同用户服务设计了相应的功能处理函数,最后在UIC网关中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15.
916.
任圆圆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20,37(4):14-20
回弹模量作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在当前设计方法中常采用基于静力特性的控制方法,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建立基于路基动力特性的高速公路路基回弹模量控制方法对建设质量高、路用性能好的高速公路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室内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对公路路基的动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分析路基结构的动变形随荷载作用次... 相似文献
917.
通过文献梳理、专家访谈和试验场景构建等方法,分析了道路指定断面和区域路网宏观交通流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归纳了局部断面交通流预测方法,包括传统机器学习、递归神经网络和混合模型,分析了卷积神经网络、图神经网络和融合多因素网络的特点,阐述了方法的原理、优势、局限性和应用场景,总结了现有场景交通数据集类别,从采样周期与采集方式角度归纳了国内外主流交通数据集。分析结果表明:递归神经网络可以有效获取交通数据的历史规律,但存在梯度爆炸、计算复杂度高、长时预测准确度不佳等问题;图神经网络针对路网拓扑连接关系引入了图结构,在考虑路网和交通流数据的时空相关性上具有明显优势;融合多因素网络充分考虑天气、道路、事故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效提升了交通流预测的实时性和鲁棒性;由于交通数据采集困难、外部因素影响难以量化、机器学习方法可解释性差等原因,交通流预测方法的改进受到了限制;未来应从交通信息有效挖掘和图卷积方法完善两方面入手,拓宽图结构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和考虑非常态交通场景,进一步揭示交通数据的内在规律,开发更准确、高效的交通流预测方法,推动交通流预测在工业界的落地应用。 相似文献
918.
919.
920.
为实现轨道车辆车体静强度试验加载过程的自动化、试验中加载力施加的准确和可控,从硬件与软件2个方面协同考虑,设计一种基于自适应优化控制的车体垂向加载系统。首先,在加载系统的硬件设计方面,根据轨道车辆车体结构、载荷布置的特点和试验工况的要求,进行一种多点液压垂向加载装置的结构设计,包括力学结构设计及其液压系统设计。然后,在硬件设计基础上进行该加载系统的软件设计,使该加载装置的各加载点的加载力实现自适应、最优、闭环控制。作为控制软件设计的基础,首先建立该加载装置的力学模型及其液控系统的数学模型。为了解该加载装置的各个加载点,并寻优各加载点的最优加载力值,设计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加载力解算模块。进而,为了实现该加载系统加载力自适应优化的闭环控制,结合设计的遗传算法加载力解算模块,建立基于PID控制器的加载力自反馈调节机制。最后,通过案例计算表明,该车体垂向加载系统的稳态加载时间仅为2.4 s,实际加载误差仅为0.56%,满足试验的误差要求。本文为轨道车辆车体垂向加载装置加载力准确、可控的实现提供了软硬件解决方案,为多点加载系统各加载点解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了轨道车辆车体静强度试验装备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