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1篇
  免费   426篇
公路运输   1842篇
综合类   2274篇
水路运输   1763篇
铁路运输   983篇
综合运输   20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335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380篇
  2012年   525篇
  2011年   534篇
  2010年   543篇
  2009年   492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530篇
  2006年   487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探讨一种将“经营性”收费公路转为“还贷性”收费公路的模式,可使投资与管理分离,从根本上消除“经营性”收费公路给行业及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2.
用试验的方法得到在垂直载荷作用下弹簧45°方向应力和最大主应力之间的差异,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弹簧在横向、垂向加载时的载荷识别系数。根据线路实测动应力识别出转K2型转向架弹簧在运用工况下的2种载荷。最后根据载荷计算出弹簧的应力,利用疲劳损伤模型计算出损伤,得出了2种载荷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税务稽查是一门具有很强技术性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稽查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能够对复杂问题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忽略对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培养,存在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因此,需要引进案例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案例教学形式、设计完善的教学案例,使案例教学成为税务稽查教学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24.
浅层地下水开采对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目的:研究掌握浅层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特征及其对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与工程措施,供高速铁路勘测、设计及施工参考。研究方法:结合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情况,建立浅层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的固结沉降模型。研制离心场中地基抽水的模拟和测量系统,进行了离心模型试验,测量抽水过程中粉土地基孔隙水压力和沉降的变化及分布规律,并对比分析了对不同型式桥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浅层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机理进行初步分析,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探讨了浅层抽水引起地基沉降的过程和特征,评价了地基不均匀沉降对特殊桥梁形式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对策。研究结论:浅层地下水开采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对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较大,需通过控制线路附近地下水开采、采取适宜的工程结构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25.
通过青藏铁路涵洞试验工程的修筑和地温、变形、气温等相关项目的测试,经过对一个冻融循环观测数据以及针对试验工程中出现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基本掌握了涵洞工程冻土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6.
27.
龚小丽 《隧道建设》2006,26(Z1):35-36
从现场施工管理的角度,阐述施工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做好施工进度管理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8.
知识经济正在不断渗透到全球各个领域,世界经济全球步伐在加快,这些都更加有力地推动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一些新的趋势。对此,我们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居于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29.
李晓慧  孙旻 《水运工程》2006,(11):34-37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板桩墙的计算中,应用非线性方法——NL法来考虑桩土的相互作用,利用相似原理求出桩的受力特性,并举出算例。计算过程证明NL法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30.
提速干线编组站出发子系统内部匹配与协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提速干线编组站货物列车到发时刻不均衡运营特征,根据编组站作业特点和要求,运用排队论和随机过程理论,对出发子系统转场和接车可靠性、临界密集出发时间进行计算分析。认为出发子系统允许的接车延误概率应控制在0.12以内;当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在繁忙时间达0.85以上时,出发场的到发线应在10股以上。提高出发子系统转场和接车可靠性的措施包括:提高无调比、适当增加出发场到发线数量、降低编组调车机车的作业负荷、减小出发时间间隔不均衡系数。给出一定出发强度下的临界密集发车时间计算式,便于指导运输组织工作。改善出发子系统匹配与协调关系的有效途径包括:合理配置列检组数、转线接车延误率控制在10%以内、密集到发期间区段通过能力利用率不能超过90%、降低衔接区间发车时间间隔变异系数、连续高密集发车时间不能超过临界发车时间、适当增加分类线及到发线数量、优化列车运行计划、平衡双向系统作业负荷、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